耶氏酵母POX5基因的改造及其对γ-癸内酯产量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22页 |
| ·立题的背景 | 第9-14页 |
| ·香料物质 | 第9页 |
| ·生物法制备香料现状 | 第9-10页 |
| ·内酯介绍 | 第10-11页 |
| ·γ-癸内酯简介 | 第11-14页 |
| ·基因敲除技术 | 第14-16页 |
| ·重组基因载体 | 第14-15页 |
| ·基因敲除组件的构建 | 第15页 |
| ·Cre/LoxP系统 | 第15-16页 |
| ·POX5基因敲除原理 | 第16-19页 |
| ·PCR技术简介 | 第19-21页 |
| ·PCR反应 | 第19-20页 |
| ·电泳检测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6页 |
| ·菌种和质粒 | 第22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 ·试剂配制 | 第24-25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 ·单倍体鉴定 | 第26-27页 |
| ·提取酵母基因组DNA | 第27页 |
| ·质粒pUG6的制备 | 第27-28页 |
| ·合成引物 | 第28-29页 |
| ·验证POX5基因 | 第29页 |
| ·构建基因敲除组件 | 第29页 |
| ·基因敲除组件转化 | 第29-30页 |
| ·克隆子的筛选 | 第30页 |
| ·质粒pSH65的制备 | 第30页 |
| ·pSH65质粒转入阳性克隆子 | 第30页 |
| ·切除标记基因 | 第30-31页 |
| ·筛选结果验证 | 第31页 |
| ·单倍体的诱导 | 第31页 |
| ·单倍体的鉴定 | 第31页 |
| ·诱导质粒pSH65的丢失 | 第31-32页 |
| ·发酵测定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60页 |
| ·POX5基因详情 | 第33页 |
| ·耶氏酵母验证 | 第33-34页 |
| ·提取酵母基因组DNA | 第33页 |
| ·单倍体验证 | 第33-34页 |
| ·质粒pUG6的制备 | 第34-35页 |
| ·提取质粒pUG6 | 第34页 |
| ·酶切验证质粒pUG6 | 第34-35页 |
| ·引物合成 | 第35-36页 |
| ·设计引物 | 第35-36页 |
| ·引物检测 | 第36页 |
| ·酵母菌POX5基因存在验证 | 第36-37页 |
| ·POX5基因敲除组件的构建 | 第37页 |
| ·POX5基因敲除组件转化 | 第37-38页 |
| ·克隆子的筛选 | 第38-42页 |
| ·阳性克隆子菌落PCR验证 | 第38-39页 |
| ·阳性克隆子基因组DNA验证 | 第39-42页 |
| ·转化质粒pSH65 | 第42-44页 |
| ·质粒pSH65的制备 | 第42-43页 |
| ·质粒pSH65的酶切验证 | 第43页 |
| ·质粒pSH65转入阳性克隆子 | 第43-44页 |
| ·KanMX抗性基因的切除 | 第44-46页 |
| ·筛选结果验证 | 第46-50页 |
| ·突变体存在验证 | 第50-54页 |
| ·酵母单倍体诱导 | 第54-57页 |
| ·诱导孢子形成 | 第54-55页 |
| ·不同培养基对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55页 |
| ·单倍体诱导 | 第55-56页 |
| ·单倍体的鉴定 | 第56-57页 |
| ·诱导质粒pSH65丢失 | 第57-58页 |
| ·γ-癸内酯产量测定 | 第58-60页 |
| 4 结论 | 第60-61页 |
| 5 展望 | 第61-62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7 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8-69页 |
| 8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 | 第70-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