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西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图表、表格、附录目录第11-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14页
 一、研究意义第12页
 二、研究对象第12-13页
 三、创新之处第13页
 四、论文结构第13-14页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第14-23页
 一、理论溯源第14-15页
  (一)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第14页
  (二)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第14页
  (三)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第14页
  (四)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14-15页
  (五) 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第15页
 二、文献综述第15-19页
  (一)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第15-16页
  (二) 西部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第16-18页
  (三) 产业集群的测度第18-19页
  (四) 评析第19页
 三、概念区分第19-21页
  (一) 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第19-20页
  (二) 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地理集中第20页
  (三) 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第20-21页
 四、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一) 克鲁格曼地区专业化指数第21-22页
  (二) 区位商第22-23页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发展情况第23-30页
 一、中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概况第23-25页
  (一) 总趋势第23-24页
  (二) 发展情况第24-25页
 二、中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类型第25-26页
 三、区域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类型比较第26-27页
 四、区域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产业对比分析第27-29页
 五、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西部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发展情况第30-37页
 一、西部制造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概况第30-31页
  (一) 西部制造业地区专业化整体特征第30-31页
 二、西部各省区制造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分析第31-32页
  (一) 西部各省区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程度的发展趋势第31-32页
  (二) 与“倒U 型”假说的对比分析第32页
 三、西部地区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产业分析第32-34页
 四、西部省区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程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回归分析第34-36页
  (一) 建立模型第34页
  (二) 数据选择第34页
  (三) 分析过程第34-35页
  (四) 结论第35-36页
 五、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对西部省区基本情况的SWOT 分析第37-47页
 一、优势第37-39页
  (一)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第37-38页
  (二) 独特的区位优势第38页
  (三) 发展迅猛的基础设施建设第38-39页
 二、弱势第39-44页
  (一) 人力资源第39-41页
  (二) 技术第41-42页
  (三) 资金第42-43页
  (四) 综合第43-44页
 三、机遇第44-45页
  (一) 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第44-45页
  (二) 东部产业转移第45页
 四、挑战第45-46页
  (一) 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第45页
  (二) 工业基础薄弱第45页
  (三) 可持续发展第45-46页
 五、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六章 从产业集群视角对西部省区制造业发展的建议第47-56页
 一、西部省区制造业分类型发展建议第47-50页
  (一) 地区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的省区:内蒙古、陕西第47-48页
  (二) 地区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省区: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第48-49页
  (三) 地区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不明显的省区:广西、重庆、四川第49页
  (四) 特殊省区:西藏、青海、宁夏第49-50页
 二、从产业集群视角对典型西部省区的实例分析及发展建议第50-55页
  (一) 地区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的省区:以陕西为例第50-51页
  (二) 地区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省区:以云南为例第51-52页
  (三) 地区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不明显的省区:以四川为例第52-53页
  (四) 特殊省区:以西藏为例第53-55页
 三、本章小结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自主创新企业价值评估与比较研究--以西藏、青海、宁夏为例
下一篇: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以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