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发展及新出路--以广西电视台《相亲相爱·带上妈妈来相亲》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本文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 第9-11页 |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掀起相亲浪潮 | 第9页 |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理论跟进不同步 | 第9-10页 |
·剩男剩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批判的角度 | 第11-12页 |
·社会学角度 | 第12-13页 |
·传播学角度 | 第13-15页 |
·女性主义视角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研究途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8-25页 |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源头 | 第18-21页 |
·美国 | 第18-19页 |
·日本 | 第19-20页 |
·韩国 | 第20-21页 |
·中国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发展 | 第21-25页 |
·台湾电视相亲交友节目 | 第21-22页 |
·电视征婚广告——《电视红娘》 | 第22页 |
·电视红娘——《今晚我们相识》 | 第22-23页 |
·电视婚恋速配——《玫瑰之约》 | 第23-24页 |
·电视相亲交友真人秀——《非诚勿扰》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广西电视台相亲交友节目概况 | 第25-35页 |
·节目简介 | 第25页 |
·节目框架 | 第25-27页 |
·爱的初体验 | 第26页 |
·爱的再接触 | 第26页 |
·男生反选 | 第26页 |
·家长密会 | 第26-27页 |
·节目特色和优势 | 第27-30页 |
·两代人爱情观的激烈对碰 | 第27页 |
·无处不在的“妈妈团” | 第27-28页 |
·融合传媒体系的完美互动 | 第28-29页 |
·真诚健康的交友平台 | 第29页 |
·同城相亲避免了异地恋爱 | 第29-30页 |
·收视情况和市场份额分析 | 第30-35页 |
第四章 与国内其他电视相亲节目相比存在的不足 | 第35-40页 |
·在硬件条件上的不足 | 第35-37页 |
·频道资源有限,节目难以扩大发展 | 第35页 |
·人力资源不足,工作人员过于奔命 | 第35-36页 |
·资金缺乏,节目艰难发展 | 第36页 |
·得不到台里足够的重视,成长后劲不足 | 第36-37页 |
·在软件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37-40页 |
·节目模式缺乏新意,观众审美疲劳 | 第37页 |
·高质量嘉宾少,节目平淡 | 第37-38页 |
·女嘉宾流动速度太快,观众印象模糊 | 第38页 |
·主持人和帮客入戏太深,过于期望圆满结果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发展策略 | 第40-51页 |
·政策优势 | 第40-41页 |
·受众角度 | 第41-45页 |
·继续打家庭婚恋亲情牌 | 第41-42页 |
·创新节目模式,丰富节目环节和内容 | 第42-43页 |
·设计真实轻松新颖的节目内容,充满人情味 | 第43-44页 |
·利用文化同源和地缘优势,创造地方品牌 | 第44-45页 |
·举办线下活动,扩大品牌的延展性 | 第45页 |
·技术层面 | 第45-47页 |
·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 | 第45-47页 |
·台网互动,延展节目平台 | 第47页 |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寿命 | 第47-51页 |
·导入期 | 第48页 |
·增长期 | 第48页 |
·成熟期 | 第48页 |
·衰退期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