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淀粉废水生物处理及厌氧发酵产氢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能源现状 | 第11页 |
| ·水污染 | 第11-12页 |
| ·淀粉废水的组成 | 第12-13页 |
| ·玉米淀粉废水 | 第13页 |
| ·薯类淀粉废水 | 第13页 |
| ·生物制氢技术 | 第13-16页 |
| ·藻类产氢 | 第14-15页 |
| ·光合细菌产氢 | 第15页 |
| ·厌氧发酵产氢 | 第15-16页 |
| ·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纯菌种发酵产氢 | 第16-17页 |
| ·混合菌种发酵制氢 | 第17-18页 |
| ·生态因子对产氢能力的影响 | 第18-22页 |
| ·厌氧发酵制氢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页 |
|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 ·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31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26页 |
| ·菌种来源 | 第25页 |
| ·模拟淀粉废水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基本方法 | 第26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31页 |
| ·气体成分和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VFA)的分析 | 第27-28页 |
| ·COD 的测定 | 第28-30页 |
| ·VSS 的测定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产氢污泥及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31-42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 ·产氢污泥来源及基本特性 | 第32页 |
| ·产氢污泥菌源热预处理方法 | 第32页 |
| ·产氢污泥菌源酸预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操作方法 | 第33页 |
| ·产氢潜势分析 | 第33-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 ·三种产氢污泥菌源产氢能力分析 | 第35-38页 |
| ·不同预处理产氢污泥菌源产氢潜势对比分析 | 第38-40页 |
| ·不同热处理时间对淀粉废水产氢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模拟高浓度淀粉废水厌氧发酵产氢实验研究 | 第42-64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发酵产氢条件 | 第43-48页 |
| ·接种污泥量水平的确定 | 第43-44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4-46页 |
|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 ·讨论 | 第48-61页 |
| ·淀粉浓度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 第48-52页 |
| ·初始pH 值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接种污泥量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 第53-55页 |
| ·COD 去除率 | 第55-57页 |
| ·SEM 观察发酵液中微生物菌群 | 第57-58页 |
| ·液相末端产物及产氢代谢过程分析 | 第58-61页 |
| ·磷酸盐缓冲液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