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 第12页 |
二、 货币政策纵向非对称效应的实证验证 | 第12-15页 |
三、 货币政策纵向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 | 第15-17页 |
四、 货币政策横向非对称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 第21-31页 |
第一节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理论争论 | 第21-28页 |
一、 古典经济学对货币作用的论述 | 第21-22页 |
二、 传统货币数量论导出的货币中性结论 | 第22-23页 |
三、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 | 第23-24页 |
四、 货币主义的货币长期中性、短期非中性观点 | 第24-25页 |
五、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论” | 第25-27页 |
六、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一、 利率渠道 | 第28页 |
二、 资产价格渠道 | 第28-29页 |
三、 信贷渠道 | 第29-30页 |
四、 汇率渠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 | 第31-54页 |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 第31-42页 |
一、 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概述 | 第31-34页 |
二、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历程回顾 | 第34-37页 |
三、 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情况的分析 | 第37-42页 |
第二节 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42-46页 |
一、 实证检验方法的选择 | 第42页 |
二、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42页 |
三、 模型估计 | 第42-45页 |
四、 实证检验的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46-54页 |
一、 价格粘性 | 第46-48页 |
二、 主观预期 | 第48-49页 |
三、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 | 第49-54页 |
第四章 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间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 第54-79页 |
第一节 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54-66页 |
一、 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形成的结构性特征 | 第54-56页 |
二、 货币政策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影响分析 | 第56-66页 |
第二节 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原因分析 | 第66-79页 |
一、 融资领域的所有制歧视 | 第66-67页 |
二、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规模差异与融资领域的规模歧视 | 第67-70页 |
三、 企业财务制度的健全程度 | 第70-79页 |
第五章 产业间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 第79-89页 |
第一节 我国产业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79-84页 |
一、 三次产业主要指标变化趋势及特征 | 第79-81页 |
二、 三次产业对货币政策反应的实证分析 | 第81-84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的原因分析 | 第84-89页 |
一、 不同产业的融资条件差异 | 第84-86页 |
二、 不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差异 | 第86页 |
三、 不同产业所获政策支持程度的差异 | 第86-89页 |
第六章 区域间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 第89-105页 |
第一节 我国区域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89-96页 |
一、 各区域经济增长趋势及特征 | 第89-93页 |
二、 四大区域对货币政策反应的实证分析 | 第93-96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分析 | 第96-105页 |
一、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第96-97页 |
二、 企业在区域间的分布 | 第97-98页 |
三、 区域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能力的差异 | 第98-100页 |
四、 信贷资源在区域间的转移 | 第100-105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 第105-115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05-108页 |
一、 货币政策的纵向非对称效应及其主要原因 | 第105-106页 |
二、 不同类型经济主体间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 第106-107页 |
三、 货币政策的产业非对称效应 | 第107页 |
四、 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政策涵义 | 第108-112页 |
一、 货币政策差别化操作的必要性 | 第109页 |
二、 利率、汇率改革滞后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作用不足 | 第109-110页 |
三、 信贷市场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责任 | 第110-111页 |
四、 信贷领域的所有制歧视与民间金融发展 | 第111页 |
五、 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112-115页 |
一、 改善货币政策操作及传导的相关建议 | 第112-113页 |
二、 缓解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 第113页 |
三、 改善货币政策产业影响不对称的建议 | 第113-114页 |
四、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