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射频拉远单元软件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 第11页 |
·当前主流的移动通信系统 | 第11-12页 |
·TD-LTE 出现 | 第12页 |
·传统基站结构的缺点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页 |
·文章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系统硬件及平台介绍 | 第16-27页 |
·TD-LTE 网络结构 | 第16-18页 |
·射频拉远单元硬件结构 | 第18-19页 |
·易扩展嵌入式系统平台 | 第19-23页 |
·易扩展嵌入式平台的硬件结构 | 第20-21页 |
·易扩展嵌入式平台的系统结构 | 第21-23页 |
·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 | 第23-25页 |
·传统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 | 第23-24页 |
·软硬协同设计的开发方法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 | 第27-33页 |
·引言 | 第27页 |
·编写目的 | 第27页 |
·背景 | 第27页 |
·任务概述 | 第27-28页 |
·目标 | 第27页 |
·用户特点 | 第27-28页 |
·假定和约束 | 第28页 |
·需求规定 | 第28-31页 |
·对功能的规定 | 第28-30页 |
·对性能的规定 | 第30页 |
·输入输出要求 | 第30页 |
·故障处理要求 | 第30页 |
·其他要求 | 第30-31页 |
·设备运行环境规定 | 第31页 |
·设备 | 第31页 |
·支持软件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射频拉远单元软件概要设计 | 第33-43页 |
·软件概述 | 第33页 |
·设备状态和系统视图 | 第33-36页 |
·设备状态 | 第33-35页 |
·系统视图 | 第35-36页 |
·软件结构 | 第36-40页 |
·接口层 | 第37-38页 |
·中间层 | 第38页 |
·物理层 | 第38-40页 |
·软件接口 | 第40页 |
·系统启动流程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射频拉远单元软件详细设计 | 第43-66页 |
·数据结构和设计模式 | 第43-44页 |
·Hashmap | 第43页 |
·工厂模式 | 第43-44页 |
·物理层配置文件 | 第44-47页 |
·配置文件格式 | 第45-46页 |
·读取配置文件方法 | 第46-47页 |
·收发链路控制 | 第47-51页 |
·数字收发链路 | 第47-48页 |
·模拟发送链路 | 第48-51页 |
·接收链路 | 第51页 |
·两中总线接口 | 第51-53页 |
·SPI 总线接口 | 第51-52页 |
·I2C 总线接口 | 第52-53页 |
·功率放大单元 | 第53-59页 |
·AD7294 | 第53-55页 |
·功放设备分组 | 第55-56页 |
·EEPROM | 第56-57页 |
·功放模块温度补偿 | 第57-59页 |
·物理层其他模块 | 第59-61页 |
·定时模块 | 第59-60页 |
·物理层接口列表 | 第60-61页 |
·错误管理 | 第61-62页 |
·接口层公共通信接口 | 第62-64页 |
·公共通信接口结构 | 第62-63页 |
·公共通信接口处理流程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软件实现 | 第66-73页 |
·物理层器件实例模型 | 第66-67页 |
·物理层启动过程 | 第67页 |
·功放模块实现 | 第67-70页 |
·功放模块类结构 | 第67-69页 |
·EEPROM 解析流程 | 第69-70页 |
·监控模块 | 第70页 |
·数字预失真 | 第70-73页 |
·数字预失真初始化流程 | 第70-71页 |
·数字预失真监控流程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第73-79页 |
·测试环境 | 第73-74页 |
·测试结果 | 第74-78页 |
·测试用例设计 | 第74-75页 |
·测试结果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