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CO分析仪研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次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分析仪发展现状 | 第13-19页 |
| ·概述 | 第13页 |
| ·半导体传感器 CO 分析仪 | 第13-14页 |
| ·电化学传感器 CO 分析仪 | 第14-16页 |
| ·光学类 CO 分析仪 | 第16-1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光谱吸收型气体浓度理论建模 | 第21-26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气体分子光谱 | 第21页 |
| ·朗伯-比尔定律 | 第21-22页 |
| ·CO 吸收谱线的选择 | 第22-23页 |
| ·差分吸收光谱模型 | 第23-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分析仪总体设计 | 第26-38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分析仪性能指标 | 第26-27页 |
| ·分析仪总体结构 | 第27-28页 |
| ·探测器选择 | 第28-30页 |
| ·红外探测器 | 第28页 |
| ·热释电探测器的选型 | 第28-30页 |
| ·红外光源选择 | 第30-32页 |
| ·激光光源 | 第30页 |
| ·发光二极管(LED) | 第30页 |
| ·普通光源 | 第30-31页 |
| ·光源选型 | 第31-32页 |
| ·气室设计 | 第32-35页 |
| ·浓度光程积 | 第32页 |
| ·长光程气室原理与设计 | 第32-35页 |
| ·气室实现 | 第35页 |
| ·核心处理器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气体分析仪硬件设计实现 | 第38-48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电源管理模块 | 第38-39页 |
| ·信号调理模块 | 第39-43页 |
| ·恒温控制电路 | 第39-40页 |
| ·温度压力测量电路 | 第40-41页 |
| ·光源调制电路 | 第41页 |
| ·前置放大电路 | 第41-42页 |
| ·二级放大滤波电路 | 第42-43页 |
| ·数据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 第43-47页 |
| ·核心处理器最小系统 | 第43页 |
| ·A/D 转换模块 | 第43-45页 |
| ·串口通信接口 | 第45-47页 |
| ·显示报警电路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气体分析仪数据处理算法及实现 | 第48-58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数字滤波 | 第48-51页 |
| ·数字滤波总体设计 | 第48-49页 |
| ·数字滤波器设计 | 第49-50页 |
| ·常见数字滤波算法 | 第50-51页 |
| ·分析仪非线性补偿方法 | 第51-53页 |
| ·概述 | 第51-52页 |
| ·最小二乘法 | 第52-53页 |
| ·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 | 第53-57页 |
| ·系统主程序 | 第54页 |
| ·方波生成和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第54页 |
|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第54-56页 |
| ·数字滤波程序设计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8页 |
| ·模块测试 | 第58-63页 |
| ·CO 气体吸收实验 | 第58-61页 |
| ·数字滤波实验 | 第61-62页 |
| ·非线性补偿 | 第62-63页 |
| ·气体分析仪性能测试 | 第63-66页 |
| ·分辨率实验 | 第63-64页 |
| ·响应时间实验 | 第64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64页 |
| ·误差实验 | 第64-65页 |
| ·报警点实验 | 第65页 |
| ·湿度实验 | 第65-66页 |
| ·干扰试验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 详细摘要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