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 1. 绿潮(GREEN TIDE) | 第14-20页 |
| ·黄海绿潮相关情况 | 第16-18页 |
| ·绿潮暴发机制 | 第18-19页 |
| ·绿潮的危害 | 第19-20页 |
| 2. 绿潮海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 | 第20-24页 |
| ·绿潮海藻的分类 | 第20-21页 |
| ·黄海绿潮海藻的生物学的特点 | 第21-23页 |
| ·黄海绿潮优势种的鉴定及其形态学特征 | 第21-22页 |
| ·肠浒苔的特点 | 第22-23页 |
| ·影响绿潮生消的生态学基础 | 第23-24页 |
| ·光照对绿潮的影响 | 第23页 |
| ·温度对绿潮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盐度对绿潮的影响 | 第24页 |
| 3. 绿潮藻对环境胁迫的的响应 | 第24-30页 |
| ·光系统 II(PS II)的响应 | 第24-27页 |
| ·叶绿素荧光分析的原理 | 第24-25页 |
| ·叶绿素荧光分析在植物胁迫生理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 ·调制叶绿素荧光 | 第26页 |
| ·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 | 第26-27页 |
| ·营养盐吸收的响应 | 第27页 |
| ·抗氧化系统的响应 | 第27-30页 |
| ·氧化胁迫的产生途径 | 第28-29页 |
| ·抗氧化酶 | 第29页 |
| ·抗氧化剂 | 第29-30页 |
| 4.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30-32页 |
| 第一章 实验生态条件下两种绿潮藻生长和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 | 第32-40页 |
| 1. 前言 | 第3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 ·相对生长率 | 第34页 |
| ·最大潜在的光合效率 | 第34页 |
| ·总抗氧化能力 | 第34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4页 |
| 3. 结果 | 第34-38页 |
| ·环境因子对两种绿潮藻的最大潜在光合效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环境因子对两种绿潮藻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黄海绿潮暴发期两种绿潮藻光合作用的比较:基于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研究 | 第40-54页 |
| 1. 前言 | 第40-4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研究地点 | 第41-42页 |
| ·材料与培养 | 第42页 |
| ·实验体系的构建 | 第42页 |
| ·光合色素分析 | 第42页 |
| ·最大潜在光合效率分析 | 第42-43页 |
| ·快速光响应曲线分析 | 第43页 |
| ·叶绿素荧光猝灭分析 | 第43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43-44页 |
| 3. 结果 | 第44-51页 |
| ·光合色素激发波长、吸收波长及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 ·最大光合效率分析 | 第45-46页 |
| ·快速光响应曲线测定 | 第46-49页 |
| ·叶绿素荧光猝灭分析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3页 |
| 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黄海绿潮后期两种绿潮藻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 第54-68页 |
| 1. 前言 | 第5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 ·研究地点 | 第54页 |
| ·材料与培养 | 第54-55页 |
| ·实验体系的构建 | 第55页 |
| ·藻体脂膜过氧化程度及 H2O2含量分析 | 第55页 |
| ·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 第55-56页 |
| ·抗氧化剂含量分析 | 第56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6-57页 |
| 3. 结果 | 第57-64页 |
| ·脂膜过氧化程度和藻体 H2O2含量分析 | 第57-59页 |
| ·总抗氧化能力分析 | 第59-60页 |
| ·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 第60-62页 |
| ·抗氧化剂含量分析 | 第62-64页 |
| 4. 讨论 | 第64-67页 |
| ·环境胁迫导致的活性氧伤害 | 第64-65页 |
| ·两种绿潮藻抗氧化系统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差异 | 第65-67页 |
| ·两种绿潮藻的抗氧化剂酶活或抗氧化剂含量的不同 | 第65-66页 |
| ·两种绿潮藻抗氧化系统的不同响应 | 第66-67页 |
| 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实验生态条件下两种绿潮藻生理生态学的比较研究 | 第68-100页 |
| 第一节 黄海绿潮暴发消亡期环境因子的现场调查 | 第68-76页 |
| 1. 前言 | 第6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 ·实验地点 | 第68-69页 |
| ·实地调查 | 第69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9-7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 4. 讨论 | 第74-76页 |
| 第二节 实验室条件下两种绿潮藻生理生态学的比较研究 | 第76-100页 |
| 1. 前言 | 第7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6-80页 |
| ·取样地点 | 第76页 |
| ·藻样的采集处理 | 第76-77页 |
| ·实验设计及实验体系的构建 | 第77页 |
| ·光合作用分析 | 第77-78页 |
| ·光合色素分析 | 第77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77-78页 |
| ·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拟合 | 第78页 |
| ·生物化学分析 | 第78-79页 |
| ·脂膜过氧化程度分析 | 第78页 |
| ·抗氧化系统分析 | 第78-79页 |
| ·硝酸还原酶的测定 | 第79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9-80页 |
| 3. 结果 | 第80-92页 |
| ·光合色素分析 | 第80-81页 |
| ·叶绿素荧光分析 | 第81-87页 |
| ·脂膜过氧化分析 | 第87-88页 |
| ·抗氧化系统分析 | 第88-92页 |
| ·硝酸还原酶测定结果 | 第92页 |
| 4. 讨论 | 第92-97页 |
| ·两种绿潮藻不同的光合作用能力 | 第93-95页 |
| ·两种绿潮藻防御系统的不同响应 | 第95-96页 |
| ·浒苔能在绿潮暴发期成为优势种的其他信息 | 第96-97页 |
| 5. 本章节小结 | 第97-10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性 | 第100-104页 |
| 1. 结论 | 第100-102页 |
| 2. 创新性 | 第102-104页 |
| 附录 1 文中常用简写 | 第104-105页 |
| 附录 2 F/2 培养液配方(GUILLARD, 1975)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