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和技术介绍 | 第12-21页 |
| ·国际B3G研究工作进展 | 第12-18页 |
| ·LTE简介 | 第12-18页 |
| ·LTE的帧结构 | 第12-14页 |
| ·LTE的物理资源分配 | 第14-16页 |
| ·LTE的其它特征 | 第16-18页 |
| ·LTE-Advanced简介 | 第18页 |
| ·LTE的关键技术——MIMO技术与OFDM技术 | 第18-21页 |
| ·MIMO技术 | 第18-19页 |
| ·OFDM技术 | 第19-20页 |
| ·OFDM与MIMO的结合 | 第20-21页 |
| ·研究动机 | 第21-22页 |
|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 第2章 协作MIMO技术和仿真平台介绍 | 第24-32页 |
| ·协作MIMO技术简介 | 第24-27页 |
| ·3GPP协议中关于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的描述 | 第27-28页 |
| ·下行协作多点发送 | 第27-28页 |
| ·上行协作多点接收 | 第28页 |
| ·仿真平台和仿真参数 | 第28-32页 |
| ·仿真平台使用的传输模型 | 第28-29页 |
| ·主要参数和性能指标介绍 | 第29-30页 |
| ·发送功率(Transmit Power) | 第29页 |
| ·路径损耗(Path Loss) | 第29-30页 |
| ·信道转移函数(Channel Transfer Function) | 第30页 |
| ·信干噪比(Signal-Interference-Noise Ratio,SINR) | 第30页 |
| ·吞吐量(Throughput) | 第30页 |
| ·仿真平台的工作流程 | 第30-31页 |
| ·详细仿真参数 | 第31-32页 |
| 第3章 静态计算干扰信号 | 第32-44页 |
| ·理论分析 | 第32页 |
| ·仿真方法 | 第32-33页 |
| ·仿真参数 | 第33页 |
| ·仿真结果 | 第33-42页 |
| ·信干噪比 | 第33-40页 |
| ·Case 1仿真结果 | 第34-37页 |
| ·Case 3仿真结果 | 第37-40页 |
| ·吞吐量 | 第40-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第4章 基于用户的分组策略 | 第44-72页 |
| ·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 ·Pairing和Tripling分组策略 | 第46-51页 |
| ·理论分析 | 第46-47页 |
| ·仿真方法 | 第47页 |
| ·仿真参数 | 第47-48页 |
| ·仿真结果 | 第48-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初级的SHO分组策略(P-SHO) | 第51-60页 |
| ·理论分析 | 第51-52页 |
| ·仿真方法 | 第52-53页 |
| ·仿真参数 | 第53页 |
| ·仿真结果 | 第53-59页 |
|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改进的SHO分组策略(M-SHO和A-SHO) | 第60-72页 |
| ·算法描述 | 第60-62页 |
| ·PRB分配协调 | 第62-72页 |
| ·理论分析 | 第62-65页 |
| ·仿真方法 | 第65页 |
| ·仿真参数 | 第65页 |
| ·仿真结果 | 第65-70页 |
| ·PRB分配协调的比较 | 第65-68页 |
| ·PRB利用率统计 | 第68页 |
| ·用户比例统计 | 第68-70页 |
| ·丢弃用户数目统计 | 第70页 |
| ·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第5章 使用SHO分组策略的协作MIMO技术(CoMP-SHO) | 第72-82页 |
| ·理论分析 | 第72-75页 |
| ·发送模型 | 第72-74页 |
| ·接收模型 | 第74-75页 |
| ·仿真方法 | 第75页 |
| ·仿真参数 | 第75页 |
| ·仿真结果 | 第75-79页 |
| ·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