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型法律模式探究--《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解读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回应型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0-11页 |
(一) 伯克利学派的由来 | 第10页 |
(二) 回应型法的产生 | 第10-11页 |
二、法社会学发展的三段论与三种类型的法 | 第11-20页 |
(一) 法社会学发展的三段论 | 第11-13页 |
1. 开创阶段 | 第12页 |
2. 社会学工匠阶段 | 第12页 |
3. 理性上自治与成熟的阶段 | 第12-13页 |
(二) 一种发展模式 | 第13-14页 |
(三) 三种类型的法 | 第14-20页 |
1. 压制型法 | 第15-17页 |
2. 自治型法 | 第17-19页 |
3. 回应型法 | 第19-20页 |
三、回应型法的内容 | 第20-34页 |
(一) 合法性和目的性 | 第20-24页 |
(二) 自然法观与道德观 | 第24-28页 |
(三) 秩序观与法律观 | 第28-32页 |
(四) 义务与文明 | 第32-33页 |
(五) 完整性与开放性 | 第33-34页 |
四、对回应型法的评析 | 第34-42页 |
(一) 回应型法的不足 | 第34-35页 |
(二) 对回应型法的完善 | 第35-38页 |
(三) 回应型法的启示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