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关于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 | 第11-12页 |
·关于媒介技术分析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空间理论的研究 | 第13页 |
·关于电视新闻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电视新闻与光电子化公共领域的比较分析 | 第16-25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电视新闻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光电子化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电视新闻与光电子化公共领域的异同 | 第19-24页 |
·两者都是公共交流空间 | 第19-21页 |
·两者都具有公共性 | 第21-23页 |
·电视新闻缺少光电子化公共领域的交互性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电视技术推动电视新闻走向光电子化公共领域 | 第25-40页 |
·电视技术与交流空间的创造 | 第25-31页 |
·摄录技术推动空间的仿自然化进程 | 第26-28页 |
·传输技术推动空间的扩展 | 第28-30页 |
·显像技术推动空间在场感的营造 | 第30-31页 |
·技术汇聚推动电视新闻走向光电子化公共领域 | 第31-39页 |
·新闻播报与公共交流空间的奠基 | 第31-32页 |
·现场报道与公共交流空间的仿自然化构筑 | 第32-34页 |
·演播室访谈与公共交流空间在场交流的尝试 | 第34-35页 |
·现场直播与共享交流空间的生成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数字电视技术下电视新闻构建的光电子化公共领域 | 第40-50页 |
·数字电视技术的特性分析 | 第40-44页 |
·双向传输技术的交互性 | 第41-42页 |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 | 第42-43页 |
·数字显像技术的仿真性 | 第43-44页 |
·电视新闻的形态分析 | 第44-47页 |
·新闻网络化促进共享交流空间的互动 | 第44-46页 |
·新闻虚拟化促进共享交流空间的在场交流 | 第46-47页 |
·电视新闻构建的光电子化公共领域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