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丹参酮ⅡA透皮吸收在体评价技术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1章 绪论第7-32页
   ·皮肤的结构特点第8-11页
     ·表皮结构第9-10页
     ·真皮结构第10-11页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第11-12页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第12-16页
     ·生理因素第12-13页
     ·药物的理化性质第13-14页
     ·给药系统性质第14-15页
     ·透皮给药促进剂第15页
     ·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第15-16页
   ·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第16页
   ·透皮吸收速率理论第16-20页
   ·饱和剂量及不饱和剂量第20页
   ·离体透皮吸收实验第20-22页
     ·Franz cells第21页
     ·流动扩散池第21-22页
   ·在体透皮吸收实验第22-28页
     ·胶带剥离法第22-23页
     ·吸疱实验第23-24页
     ·微透析技术第24-28页
   ·丹参的药理作用第28-29页
   ·丹参酮IIA透皮吸收研究现状第29-30页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30-32页
第2章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第32-37页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第32-34页
     ·理论基础第32-33页
     ·影响微透析回收率的因素第33-34页
   ·回收率测定方法第34-37页
     ·离体回收率测定方法第34页
     ·在体回收率测定方法第34-37页
第3章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测试第37-48页
   ·实验材料第37-38页
     ·实验动物第37页
     ·仪器和试剂第37页
     ·自制微透析探针第37-38页
   ·丹参酮IIA标准曲线制作第38-40页
     ·丹参酮IIA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第38-39页
     ·标准曲线制作第39-40页
   ·体外测量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方法第40-41页
     ·体外微透析实验系统第40页
     ·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第40页
     ·零净流量法测定探针回收率第40-41页
     ·微透析探针稳定性测试第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43页
     ·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第41-42页
     ·零净流量法测定探针回收率第42-43页
     ·微透析探针稳定性测试第43页
   ·在体测量微透析探针方法第43-45页
     ·在体微透析实验系统第43-44页
     ·用反透析法测量不同浓度灌注液下探针回收率第44-45页
     ·零净流量法测定探针在体回收率第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47页
     ·用反透析法测量不同浓度灌注液下探针回收率第45-46页
     ·零净流量法测定探针在体回收率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丹参酮IIA透皮吸收在体实验第48-60页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48-49页
     ·实验动物第48页
     ·丹参酮IIA透皮药膏第48页
     ·丹参大鼠口服药剂第48-49页
     ·仪器和试剂第49页
     ·自制微透析探针第49页
   ·标准曲线制作第49-50页
   ·透皮给药在体检测皮下药物浓度实验方法第50-51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第51-56页
   ·血管微透析实验方法第56-58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2C12骨骼肌细胞中胰岛素刺激下Ca~(2+)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中医针刺疗法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