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基于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中医针刺疗法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0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9-10页
第2章 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和足三里第10-20页
   ·针灸简介第10-12页
     ·何谓针灸第10页
     ·针灸的特点第10-11页
     ·针灸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第11页
     ·关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和对针灸机理的探求第11-12页
   ·经皮穴位电刺激——不针不灸的腧穴(穴位)疗法第12-14页
     ·经皮学位电刺激(TEAS)第12-13页
     ·关于TEAS的科学研究第13-14页
   ·足三里穴以及有关足三里的科学研究第14-20页
     ·经络的基本概念第14-15页
     ·足三里及其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第15-16页
     ·关于足三里穴的科学研究第16-20页
第3章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与脑电基础第20-32页
   ·大脑结构及其功能定位第20-24页
     ·大脑结构第20-21页
     ·大脑的功能定位第21-22页
     ·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第22-24页
   ·脑电概述第24-32页
     ·脑电波的产生神经生理机制第25-26页
     ·脑电图的波形第26-27页
     ·脑电波的生理及科学意义第27页
     ·脑电信号的采集第27-29页
     ·脑电信号的特点第29页
     ·脑电信号的分析方法第29-32页
第4章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在脑电分析中的应用第32-43页
   ·非线性和混沌第32-34页
     ·混沌及其产生的物理条件第32-33页
     ·混沌运动的一些特点第33-34页
     ·混沌的数学描述第34页
   ·非线性分析方法及其数学表达第34-40页
     ·相空间重构第35页
     ·关联维数第35-36页
     ·李雅普诺夫指数第36-37页
     ·熵第37-38页
     ·复杂度第38-40页
   ·非线性动力学及混沌理论脑电分析中的应用第40-41页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参数)用于脑电分析的比较第41-43页
第5章 针刺数据的分析第43-57页
   ·针刺实验数据的获取第43-44页
   ·分析方法第44-46页
     ·非线性参数的编程实现第44-46页
     ·分析方法和脑电通道的选择第46页
   ·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第46-57页
     ·针刺前后脑电图的观察第47-48页
     ·针刺前后脑电信号的近似熵分析第48-51页
     ·针刺前后脑电信号的CO复杂度分析第51-54页
     ·实验结果讨论第54-57页
第6章 经皮穴位电刺激实验及其结果分析第57-74页
   ·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实验第57-59页
     ·实验对象第57页
     ·实验过程第57-58页
     ·脑电的采集第58-59页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第59-70页
     ·分析方法和脑电通道的选择第59页
     ·电刺激前后脑电图的初步观察第59-61页
     ·电刺激前后脑电信号的近似熵分析第61-65页
     ·电刺激前后脑电信号的CO复杂度分析第65-69页
     ·实验结果讨论第69-70页
   ·针刺结果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实验结果的比较第70-7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的项目与投稿的文章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参酮ⅡA透皮吸收在体评价技术研究
下一篇:蚊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