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 1.1 主题 | 第10页 |
| 1.2 文献基础 | 第10-14页 |
| 1.2.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10-11页 |
| 1.2.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第11-12页 |
| 1.2.3 “替代作用”和“挤出效应” | 第12页 |
| 1.2.4 弹性理论 | 第12页 |
| 1.2.5 “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 第12-13页 |
| 1.2.6 “充分就业”原理 | 第13-14页 |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4 创新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第2章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效应分析 | 第16-29页 |
| 2.1 经济指标与就业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16-22页 |
| 2.2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弹性分析 | 第22-23页 |
| 2.2.1 考虑到经济和就业的波动性,我们以五年为周期来计算1980年至2000年的就业·经济增长弹性系数 | 第22页 |
| 2.2.2 考虑到从业人员人数趋势中存在的拐点,我们分别以增长年份和减少年份来计算就业·经济增长弹性系数 | 第22-23页 |
| 2.3 就业数量变化趋势的分析 | 第23-27页 |
| 2.3.1 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分析 | 第23-24页 |
| 2.3.2 从城镇就业数量变化分析 | 第24页 |
| 2.3.3 从不同经济类型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分析 | 第24-25页 |
| 2.3.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上分析 | 第25-26页 |
| 2.3.5 从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数量变化分析 | 第26-27页 |
| 2.4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27-29页 |
| 2.4.1 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明显 | 第27页 |
| 2.4.2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应充分考虑“就业优先”的方针 | 第27-29页 |
| 第3章 对我市劳动就业的趋势分析 | 第29-36页 |
| 3.1 入世后对我市就业的影响分析:机遇与风险并存 | 第29-31页 |
| 3.1.1 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3.1.2 对就业结构影响 | 第29-30页 |
| 3.1.3 对就业体制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1.4 对就业方式的影响 | 第31页 |
| 3.2 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机制作用下劳动就业将出现新的特点 | 第31-32页 |
| 3.2.1 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失业风险增大 | 第31页 |
| 3.2.2 失业与短缺并存,“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并存 | 第31页 |
| 3.2.3 劳动力流动愈来愈频繁 | 第31-32页 |
| 3.2.4 就业的不平衡性将越来越明显 | 第32页 |
| 3.2.5 市场就业机制与传统就业观念将发生较强碰撞 | 第32页 |
| 3.3 现行劳动就业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 第32-33页 |
| 3.3.1 劳动力流动存在严重制度障碍 | 第32-33页 |
| 3.3.2 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及失业人员生活保障机制 | 第33页 |
| 3.3.3 缺乏有效的劳资矛盾调和机制 | 第33页 |
| 3.4 我市劳动就业状况的总体趋势 | 第33-35页 |
| 3.4.1 我市将呈现就业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 | 第33-34页 |
| 3.4.2 仅三产业就业潜力较大 | 第34-35页 |
| 3.5 对2002年劳动就业增长的预测 | 第35-36页 |
| 第4章 国外促进就业的政策 | 第36-40页 |
| 4.1 调整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多创造就业岗位和减少裁员 | 第36-37页 |
| 4.1.1 对特殊地区和行业进行财政补贴 | 第36页 |
| 4.1.2 减免社会保险费用,降低企业成本 | 第36页 |
| 4.1.3 通过低息贷款、减税等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 | 第36页 |
| 4.1.4 对自谋职业者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 第36-37页 |
| 4.1.5 对雇用就业困难群体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 | 第37页 |
| 4.1.6 鼓励调整就业方式 | 第37页 |
| 4.1.7 对国外投资给予优惠,增加就业机会 | 第37页 |
| 4.2 加强立法,解决就业问题 | 第37-38页 |
| 4.3 财政直接投入解决就业问题 | 第38页 |
| 4.4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 第38页 |
| 4.5 政府做好就业服务 | 第38-39页 |
| 4.6 切实有效的职业培训 | 第39页 |
| 4.7 健全和发展失业保险制度 | 第39-40页 |
| 第5章 对策建议 | 第40-46页 |
| 5.1 经济发展政策 | 第40-41页 |
| 5.2 产业调整政策 | 第41-42页 |
| 5.3 技术进步政策 | 第42-43页 |
| 5.4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 第43页 |
| 5.5 城市化发展政策 | 第43-44页 |
| 5.6 劳动就业政策 | 第44-45页 |
| 5.7 社会保障政策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