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沉积岩论文

陕北三叠系延长组砂岩主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7页
0. 前言第7-11页
1. 地质背景第11-15页
 1.1 地理位置第11页
 1.2 古地理第11页
 1.3 地层第11页
 1.4 构造演化第11-15页
2. 储层岩石学第15-30页
 2.1 骨架组分第15-17页
 2.2 结构第17-21页
 2.3 填隙物第21-30页
  2.3.1 杂基第21页
  2.3.2 胶结物第21-30页
3. 成岩作用第30-45页
 3.1 埋藏历史第30-31页
 3.2 主要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第31-43页
  3.2.1 压实作用第31-33页
  3.2.2 胶结作用第33-41页
  3.2.3 溶蚀作用第41-43页
 3.3 成岩序列第43-45页
4. 孔隙及其控制因素第45-51页
 4.1 面孔率组成及分布第45-47页
  4.1.1 孔隙类型第45页
  4.1.2 分布规律第45-47页
 4.2 孔隙控制因素第47-51页
  4.2.1 原生孔隙第47-49页
  4.2.2 次生孔隙第49-51页
5. 浊沸石形成温度的热力学计算第51-57页
 5.1 理论依据第51页
 5.2 计算公式第51-52页
 5.3 计算过程及结果第52-56页
 5.4 小结第56-57页
6. 储层质量控制因素评价及质量预测——以杨米涧地区为例第57-68页
 6.1 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评价储层质量控制因素第57-62页
  6.1.1 面孔率是评价储层质量的可靠参数第57页
  6.1.2 逐步回归原理简介第57-58页
  6.1.3 自变量参数的选取和数据处理第58页
  6.1.4 数据的标准化第58-61页
  6.1.5 回归过程及结果第61-62页
 6.2 杨米涧地区储层质量变化趋势预测第62-68页
  6.2.1 成岩作用发育情况第62页
  6.2.2 储层质量变化趋势第62-68页
7. 结论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图版说明及图版第73-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lazar源的致密结构和光变
下一篇:应用重组自交系与近等基因导入系定位水稻数量性状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