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哲学基础及模式研究--以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研究方法及本文框架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论文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高新技术与我国传统资源型产业概述第15-19页
   ·高新技术的内涵第15-17页
     ·高新技术第15-16页
     ·高新技术产业化第16-17页
   ·传统资源型产业第17-19页
     ·传统资源型产业概念第17页
     ·我国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第17-19页
第三章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哲学基础第19-27页
   ·哲学基础(一)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第19-21页
     ·高新技术与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对立与统一第19-21页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创新实践第21页
   ·哲学基础(二) 生态哲学基础第21-27页
     ·减量化与异构同功第23-24页
     ·重复利用与生态系统层次结合度的递减第24-25页
     ·循环与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第25-27页
第四章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一般模式第27-35页
   ·技术创新模式第27-29页
     ·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思路第27-29页
     ·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第29页
   ·清洁生产模式第29-31页
     ·清洁生产模式基本思路第30页
     ·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第30-31页
   ·产品优化模式第31-32页
     ·产品优化模式基本思路第31页
     ·产品优化的主要途径第31-32页
   ·生态工业模式第32-35页
     ·生态工业模式基本思路第32-33页
     ·生态工业的主要途径第33-35页
第五章 发达国家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具体经验模式及启示第35-41页
   ·美国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成功经验第35-36页
   ·日本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成功经验第36-38页
   ·发达国家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经验总结和启示第38-41页
第六章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实践模式──以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第41-49页
   ·两淮城市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SWOT综合分析第41-43页
     ·发展优势(S)第41页
     ·发展劣势(W)第41-42页
     ·发展机会(O)第42页
     ·发展威胁(T)第42-43页
   ·两淮城市传统资源型产业改造的意义第43-44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第43页
     ·缓解制约因素的科学途径第43-44页
     ·防污减排的有效途径第44页
     ·有助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第44页
   ·两淮城市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模式第44-47页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第44-45页
     ·高新技术打造产业集群第45页
     ·发展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第45-46页
     ·开发洁净煤技术第46页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第46-47页
   ·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发展第47-49页
     ·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第47页
     ·推进两淮资源型城市东向发展战略第47-49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49-50页
   ·全文总结第49页
   ·研究展望第49-50页
注释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移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与实施
下一篇:青岛CSR集团公司内部价格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