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糖苷在植物防御体系中的作用 | 第9-11页 |
| ·挥发性物质在植物防御体系中作用 | 第11-14页 |
| ·挥发物作为信号传导 | 第11-12页 |
| ·植物挥发物的组分 | 第12-14页 |
| ·萜类化合物 | 第12页 |
| ·绿叶性气味 | 第12-14页 |
| ·含氮化合物 | 第14页 |
| ·其他的化学物质 | 第14页 |
| ·茶树主要的叶部病害 | 第14-15页 |
| ·茶云纹叶枯病 | 第14-15页 |
| ·茶轮斑病 | 第15页 |
| ·茶炭疽病 | 第15页 |
| ·茶赤叶斑病 | 第15页 |
| ·茶树中糖苷类物质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糖苷类香气前体在茶树叶片中的组成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 第15-16页 |
| ·与糖苷类香气前体水解有关的内源糖苷酶 | 第16页 |
| ·以挥发物作为互利素的茶树间接抗虫机制的研究 | 第16-19页 |
| 2 引言 | 第19-21页 |
| ·课题立题及实验依据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 ·材料来源 | 第2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2页 |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 第22页 |
| ·液体培养基配制 | 第22页 |
|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22页 |
| ·游离态香气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22-23页 |
| ·茶叶中游离态香气及香气前体的分析 | 第23-24页 |
|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分离制备 | 第23页 |
|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的酶解方法 | 第23-24页 |
| ·茶鲜叶中游离态香气的制备 | 第24页 |
| ·游离态香气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24页 |
| ·β-葡萄糖苷酶制备及活性检测 | 第24-25页 |
| ·茶鲜叶中β-糖苷酶制备 | 第24页 |
| ·菌液中β-糖苷酶制备 | 第24页 |
| ·β-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24-25页 |
| ·病菌胞外对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水解 | 第25页 |
| ·病菌胞外酶的制备 | 第25页 |
| ·酶解糖苷类香气前体 | 第25页 |
| ·游离态香气的气-质色谱分析方法 | 第25页 |
| ·EGCG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25-2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 ·茶叶游离态香气对茶树叶部致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6-28页 |
|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酶解后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28-29页 |
|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对茶树叶部致病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9-30页 |
|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30-33页 |
|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30-31页 |
| ·病菌胞外酶水解糖苷后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31-33页 |
| ·茶多酚对茶树叶部致病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33-35页 |
| 5 讨论 | 第35-39页 |
| ·游离态香气对茶树叶部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35页 |
| ·茶叶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香气含量分析 | 第35-36页 |
| ·糖苷类香气前体对茶树叶部致病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36-37页 |
| ·β-葡萄糖苷酶与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 | 第37页 |
| ·茶多酚对茶树叶部致病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37-39页 |
| 6.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