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综合评价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论文的思路 | 第16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2 既有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8-42页 |
| ·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18-23页 |
|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 第18-19页 |
| ·评价的标准 | 第19-22页 |
| ·评价的步骤 | 第22-23页 |
| ·既有建筑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23-32页 |
| ·建筑分类及建筑价值 | 第23-27页 |
| ·建筑综合评价的常用方法 | 第27-31页 |
| ·常用综合评价模型的比较 | 第31-32页 |
| ·既有建筑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2-42页 |
|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 第33-3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及诠释 | 第34-42页 |
| 3 既有建筑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2-54页 |
| ·主观赋权法 | 第43-46页 |
| ·强制打分法 | 第43页 |
| ·环比评分法 | 第43-44页 |
| ·专家调查法 | 第44-45页 |
| ·德尔菲法 | 第45-46页 |
| ·客观赋权法 | 第46-54页 |
| ·比较矩阵法 | 第46-49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9-51页 |
| ·数列分析法 | 第51页 |
| ·多目标距离最大法 | 第51-54页 |
| 4 既有建筑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基础 | 第54-80页 |
| ·经典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54-56页 |
| ·加法评分法 | 第54页 |
| ·连乘评分法 | 第54-55页 |
| ·加乘评分法 | 第55页 |
| ·加权评分法 | 第55-56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56-60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56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56-59页 |
| ·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 | 第59-60页 |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0-80页 |
| ·模糊数学及模糊综合评价简介 | 第61-62页 |
| ·模糊综合评价中隶属度的确定 | 第62-66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步骤 | 第66-69页 |
| ·模糊算子的选择问题 | 第69-7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 第71-80页 |
| 5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 ·论文的总结 | 第80页 |
| ·论文的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作者简历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