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的基本理论 | 第11-19页 |
(一) 资产证券化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含义 | 第11-13页 |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11-12页 |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结构 | 第13-14页 |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制度简述 | 第14-19页 |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的必要性 | 第14-17页 |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的主要方面 | 第17-19页 |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制度的主要构架 | 第19-30页 |
(一) 特殊目的机构简述 | 第19-22页 |
1.设立特殊目的机构时应考虑的因素 | 第19-20页 |
2.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组织形式 | 第20-22页 |
(二) 特殊目的机构自身破产隔离 | 第22-25页 |
1.特殊目的机构主动申请破产的制约 | 第23-24页 |
2.特殊目的机构的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制约 | 第24-25页 |
(三) 特殊目的机构与发起机构的破产隔离 | 第25-30页 |
1.动态交易方式:资产的"真实销售" | 第25-29页 |
2.静态组织结构:避免"实体合并" | 第29-30页 |
三、美、英、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制度与制度环境比较分析 | 第30-44页 |
(一) 美国 | 第30-35页 |
1.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制度的制度环境 | 第30-33页 |
2.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法律制度 | 第33-34页 |
3.小结 | 第34-35页 |
(二) 英国 | 第35-39页 |
1.英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制度的制度环境 | 第35-36页 |
2.英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法律制度 | 第36-38页 |
3.小结 | 第38-39页 |
(三) 日本 | 第39-42页 |
1.日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的制度环境 | 第39-40页 |
2.日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法律制度 | 第40-41页 |
3.小结 | 第41-42页 |
(四) 美、英、日经验总结 | 第42-44页 |
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法律制度分析 | 第44-54页 |
(一)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法律制度的总体走向——从我国经济环境考量 | 第44-47页 |
1.我国宏观经济背景 | 第44-45页 |
2.试点——中国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制度评述 | 第45-46页 |
3.我国风险隔离法律制度的总体走向 | 第46-47页 |
(二)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隔离法律制度的障碍及其原则性建议——从我国法制环境的角度 | 第47-54页 |
1.特殊目的机构的"破产隔离" | 第47-51页 |
2.真实销售的有关法律问题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