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民事执行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概述 | 第12-23页 |
一、民事执行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含义 | 第12-14页 |
(一) 案外人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二) 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概念 | 第13页 |
(三) 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案外人异议之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4-16页 |
(一) 案外人异议之诉与执行救济 | 第14页 |
(二) 案外人异议之诉与案外人的执行异议 | 第14-15页 |
(三) 案外人异议之诉与债务人异议之诉 | 第15-16页 |
三、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性质 | 第16-20页 |
(一) 关于案外人异议之诉性质的不同学说 | 第16-17页 |
(二) 对相关学说的评析 | 第17-19页 |
(三) 案外人异议之诉性质之我见 | 第19-20页 |
四、我国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立法和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一) 立法及制度现状 | 第20-21页 |
(二) 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其他法域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比较研究 | 第23-30页 |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第三人异议之诉制度 | 第23-25页 |
(一)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适用范围 | 第23页 |
(二)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当事人 | 第23-24页 |
(三)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提出期间 | 第24页 |
(四)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管辖和审理 | 第24-25页 |
二、德国的第三人异议之诉制度 | 第25-26页 |
(一) 第三人异议之诉之类型 | 第25-26页 |
(二)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管辖和审理 | 第26页 |
三、日本的第三人异议之诉 | 第26-27页 |
四、瑞士的相关制度 | 第27-29页 |
五、其他法域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共同特征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构建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30-37页 |
一、填补案外人异议制度留下的执行救济空间 | 第30-32页 |
(一) 案外人异议制度分析 | 第30-31页 |
(二) 案外人异议之诉能够填补案外人异议制度留下的执行救济空间 | 第31-32页 |
二、实现程序性执行救济与实体性执行救济的分离 | 第32-33页 |
三、实现对执行权的制约,确保司法公正 | 第33-34页 |
四、维护执行当事人和案外人合法权益 | 第34-37页 |
(一) 案外人异议制度不能够彻底保护案外人的实体权益 | 第34-35页 |
(二) 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能够有效维护案外人和执行当事人的利益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具体构想 | 第37-44页 |
一、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当事人 | 第37-38页 |
(一) 原告 | 第37-38页 |
(二) 被告 | 第38页 |
二、案外人异议之诉的事由 | 第38-40页 |
(一) 主张所有权 | 第39页 |
(二) 主张用益物权或者担保物权 | 第39-40页 |
(三) 主张占有权 | 第40页 |
三、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管辖 | 第40-41页 |
四、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程序 | 第41-44页 |
(一) 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的衔接 | 第41-42页 |
(二) 审判程序 | 第42-43页 |
(三) 救济程序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