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农民—成人学习对农民人生境界的改造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研究缘起 | 第10-17页 |
·生活与教育 | 第10-12页 |
·成人学习研究兴起 | 第12-15页 |
·教育社会学的视野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自我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发展概述 | 第21-22页 |
·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继续社会化研究概述 | 第23-25页 |
·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28-44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8-30页 |
·教育研究特质 | 第28页 |
·本研究的特点 | 第28-29页 |
·个人因素 | 第29-30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30-32页 |
·“引路人” | 第30-31页 |
·寻找“引路人” | 第31-32页 |
·研究过程 | 第32-36页 |
·收集资料前的准备 | 第32-34页 |
·收集资料的过程 | 第34-36页 |
·成文过程 | 第36-44页 |
·文本分析 | 第36-41页 |
·论文结构 | 第41-44页 |
第3章 社会流动与成人学习 | 第44-76页 |
·叶先生的社会流动与学习历程 | 第44-59页 |
·半路出家 | 第45页 |
·站稳脚跟 | 第45-46页 |
·把握机遇 | 第46-59页 |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基本认识 | 第59-65页 |
·社会阶层划分 | 第59-60页 |
·农民阶层社会流动的历史追述 | 第60-64页 |
·当今时代向上流动的文化资本 | 第64-65页 |
·叶先生社会流动与学习历程的分析与思考 | 第65-72页 |
·两次成功的向上流动 | 第65-66页 |
·向上流动的再次尝试 | 第66-67页 |
·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向上流动 | 第67-68页 |
·向上流动愿望推动成人学习 | 第68-69页 |
·农村成教滞后性与农民流动 | 第69-70页 |
·家庭因素影响成人社会流动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6页 |
第4章 继续社会化与成人学习 | 第76-88页 |
·叶先生的继续社会化 | 第76-81页 |
·知识技能继续社会化 | 第77页 |
·思想意识继续社会化 | 第77-79页 |
·精神境界继续社会化 | 第79-81页 |
·继续社会化与成人学习 | 第81-83页 |
·继续社会化与现代公民 | 第82页 |
·现代公民与社会发展 | 第82-83页 |
·农村与农民的现代化 | 第83页 |
·成人学习的三重境界 | 第83-85页 |
·成人学习的第一重境界——生存境界 | 第84页 |
·成人学习的第二重境界——生活境界 | 第84-85页 |
·成人学习的第三重境界——生命境界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8页 |
第5章 思考与总结 | 第88-102页 |
·对成人教育若干问题的反思 | 第88-93页 |
·社会转型与成人教育 | 第88-91页 |
·成人的公共性与公民 | 第91-93页 |
·对本研究的反思 | 第93-98页 |
·本研究的收获 | 第93-97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97-98页 |
·我与被研究者 | 第98-102页 |
·叶先生对笔者的影响 | 第98-99页 |
·笔者对叶先生的影响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