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7-25页 |
| ·毛细管束模型 | 第18页 |
| ·切片组合法 | 第18页 |
| ·X射线立体成像法 | 第18-19页 |
| ·随机法 | 第19-22页 |
| ·过程法 | 第22-23页 |
| ·多点统计法 | 第23-24页 |
| ·孔隙网络模型 | 第24页 |
| ·多孔介质重构过程中待解决的问题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多孔介质及其主要性质 | 第28-36页 |
| ·定义 | 第28-29页 |
| ·骨架特性 | 第29-32页 |
| ·物质组成 | 第29页 |
| ·尺度组成 | 第29-31页 |
| ·连接方式 | 第31页 |
| ·排列方式 | 第31-32页 |
| ·孔隙特性 | 第32-35页 |
| ·孔隙类型 | 第32-33页 |
| ·开度分布 | 第33页 |
| ·孔隙度 | 第33-35页 |
| ·渗透率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基于二维图像的重构方法 | 第36-60页 |
| ·引言 | 第36-37页 |
| ·二维图像的采集和处理 | 第37-44页 |
| ·实验设备 | 第37页 |
| ·二次电子模式采集图像 | 第37-38页 |
| ·背散射电子模式采集图像 | 第38-40页 |
| ·图像处理 | 第40-44页 |
| ·二值图像的几何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 ·孔隙尺度的分布 | 第45-46页 |
| ·孔隙配位数的分布 | 第46页 |
| ·多点统计法 | 第46-59页 |
|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第48-51页 |
| ·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重构方法 | 第51-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基于三维图像的孔隙网络模型重建方法 | 第60-84页 |
| ·引言 | 第60-63页 |
| ·孔隙网络模型的发展历史 | 第60-62页 |
| ·孔隙网络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 第62-63页 |
| ·构建孔隙网络模型的前提 | 第63页 |
| ·三维图像的采集和处理 | 第63-72页 |
| ·实验设备 | 第64页 |
| ·图像的采集 | 第64-65页 |
| ·图像处理 | 第65-70页 |
| ·数据的压缩 | 第70-72页 |
| ·孔隙网络模型重建方法 | 第72-75页 |
| ·已有的重建方法 | 第72-73页 |
| ·基于最大球算法的重建方法 | 第73-74页 |
| ·基本概念 | 第74-75页 |
| ·孔隙空间的识别 | 第75-78页 |
| ·最大球的搜索算法 | 第76-77页 |
| ·最大球集合的优化 | 第77-78页 |
| ·连通关系的判定 | 第78-83页 |
| ·最大球之间的连接 | 第79-81页 |
| ·孔隙体空间和喉道空间的判定 | 第81-82页 |
| ·链路的合并 | 第82页 |
| ·配位数的确定 | 第82-83页 |
| ·形状因子 | 第83页 |
| ·实验结果 | 第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五章 孔隙网络模型的应用 | 第84-96页 |
| ·引言 | 第84页 |
| ·立方体堆积模型 | 第84-86页 |
| ·孔隙结构的理论值 | 第84-85页 |
| ·三维重建后的孔隙结构 | 第85-86页 |
| ·Orthorhombic堆积模型 | 第86-87页 |
| ·孔隙结构的理论值 | 第86页 |
| ·三维重建后的孔隙结构 | 第86-87页 |
| ·Rhombohedral-Pyramidal堆积模型 | 第87-89页 |
| ·孔隙结构的理论值 | 第88页 |
| ·三维重建后的孔隙结构 | 第88-89页 |
| ·Rhombohedral-Hexagonal堆积模型 | 第89-90页 |
| ·孔隙结构的理论值 | 第89-90页 |
| ·三维重建后的孔隙结构 | 第90页 |
| ·Berea砂岩模型 | 第90-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六章 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计算 | 第96-104页 |
| ·引言 | 第96页 |
| ·使用孔隙网络模型计算渗透率 | 第96-97页 |
| ·使用孔隙网络模型计算非达西渗流 | 第97-100页 |
| ·使用混合网格计算非达西渗流 | 第100-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5页 |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05-108页 |
| 附录A 重构输出结果文件格式说明 | 第108-112页 |
| A.1 喉道数据 | 第108-109页 |
| A.1.1 文件prefix_link1.dat格式说明 | 第108-109页 |
| A.1.2 文件prefix_link2.dat格式说明 | 第109页 |
| A.2 孔隙体数据 | 第109-112页 |
| A.2.1 文件prefix_node1.dat格式说明 | 第109-110页 |
| A.2.2 文件prefix_node2.dat格式说明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21-122页 |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