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12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 第6-8页 |
(二) 违约引致的精神损害 | 第8-12页 |
二、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法考察 | 第12-21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12-18页 |
1、英国 | 第12-17页 |
2、美国 | 第17-18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18-20页 |
1、法国 | 第18-19页 |
2、德国 | 第19-20页 |
(三) 国际性立法文件 | 第20-21页 |
三、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 第21-26页 |
(一) 违约精神损害的现实存在 | 第22页 |
(二) 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22-24页 |
(三) 仅依靠责任竞合不能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 第24-25页 |
(四) 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符合违约责任的性质与功能 | 第25-26页 |
四、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 | 第26-35页 |
(一) 对反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观点的分析 | 第26-31页 |
1、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对精神损害提供补救 | 第26-27页 |
2、证据问题 | 第27-28页 |
3、估算的难度 | 第28页 |
4、合同法中“可预见性”规则产生的障碍 | 第28-31页 |
(二) 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进行限制 | 第31-33页 |
1、商业合同与非商业合同 | 第31-32页 |
2、法律不问小事原则 | 第32页 |
3、因果关系 | 第32页 |
4、可预见性和确定性规则 | 第32-33页 |
(三) 法律规定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