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饮用水水质及水质标准 | 第14-19页 |
·水体中的污染物 | 第14-17页 |
·水体中的颗粒物 | 第14-15页 |
·水体中的有机物 | 第15-17页 |
·水体中的无机物 | 第17页 |
·饮用水水质标准 | 第17-19页 |
·混凝和强化混凝 | 第19-26页 |
·混凝概念及混凝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强化混凝 | 第21-26页 |
·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概述 | 第26-27页 |
·臭氧的作用 | 第27-30页 |
·臭氧对色度和嗅味的去除 | 第27-28页 |
·杀菌消毒和生物灭活 | 第28页 |
·臭氧与活性炭联用 | 第28-29页 |
·臭氧预氧化 | 第29-30页 |
·使用臭氧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分析指标及仪器和设备 | 第32页 |
·混凝静态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预臭氧化静态实验方法 | 第33页 |
·有机物的化学分级表征方法 | 第33-36页 |
·树脂及样品准备 | 第33-34页 |
·仪器 | 第34页 |
·树脂净化 | 第34页 |
·化学分离分级操作步骤 | 第34-36页 |
·各分级组分的计算公式 | 第36页 |
·有机物的物理分级方法 | 第36-38页 |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6页 |
·实验参数 | 第36-37页 |
·膜清洗 | 第37页 |
·物理分级操作步骤 | 第37-38页 |
·混凝剂的合成和形态分布的表征 | 第38-40页 |
·中试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中试试验简介 | 第40页 |
·中试试验装置设备 | 第40-43页 |
·中试试验方案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密云水库水的水质特征及其混凝特性 | 第44-63页 |
·密云水库水质 | 第44-53页 |
·常规水质指标 | 第46-49页 |
4 1.1.1 水温 | 第46-47页 |
·浊度 | 第47页 |
·NH3-N、NO2-N和NO3-N | 第47-48页 |
·有机物COD_(Mn) | 第48-49页 |
·卫生学指标 | 第49页 |
·重金属和其他有元素含量 | 第49页 |
·原水的有机物组成特性 | 第49-53页 |
·密云水体的混凝特性 | 第53-62页 |
·絮凝剂的性能比较 | 第53-58页 |
·水温对混凝的影响 | 第58-59页 |
·冬季多种絮凝剂的混凝效果比较 | 第59-61页 |
·pH对密云水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实验研究 | 第63-77页 |
·概述 | 第63-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预氧化 | 第64-65页 |
·混凝烧杯实验 | 第65页 |
·预氧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68页 |
·预臭氧化对UV_(254)和TOC的去除 | 第65-67页 |
·高锰酸钾与次氯酸钠对UV_(254)和TOC的去除 | 第67-68页 |
·预氧化对混凝的影响 | 第68-70页 |
·预臭氧化对混凝的影响 | 第68-69页 |
·高锰酸钾预氧化对混凝的影响 | 第69-70页 |
·次氯酸钠预氧化对混凝的影响 | 第70页 |
·预臭氧化对水体THMFP和嗅味物质的去除研究 | 第70-72页 |
·冬季低温低浊密云水的预臭氧化研究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聚合氯化铝的强化混凝机理研究 | 第77-91页 |
·概述 | 第77-78页 |
·实验材料 | 第78-79页 |
·铝的形态分布对密云原水混凝的影响 | 第79-83页 |
·pH值对密云原水混凝的影响 | 第83-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预臭氧化工艺中试研究 | 第91-103页 |
·概述 | 第91-92页 |
·预臭氧化对有机物的影响 | 第92-93页 |
·预臭氧化对水体颗粒数和砂滤水头损失的影响 | 第93-94页 |
·预臭氧化对砂滤出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94-96页 |
·絮凝剂投加量对砂滤出水颗粒数和UV_(254)去除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预臭氧工艺各工艺段出水水质综合分析 | 第97-100页 |
·预臭氧工艺与常规工艺长期运行效果对比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3-105页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建议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