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9-2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评估 | 第21-27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7页 |
2. 资料评估 | 第27页 |
第五节 几个基本概念 | 第27-32页 |
1. 聚落的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2. 乡村聚落系统的概念 | 第30页 |
3.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概念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32-51页 |
第一节 国外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 第32-39页 |
1. 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34-39页 |
第二节 国内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 第39-44页 |
1. 研究进展 | 第39-4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40-44页 |
第三节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 第44-4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2.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5-51页 |
1.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发展 | 第45-46页 |
2.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第46-48页 |
3.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第48-49页 |
4.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 第51-70页 |
第一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51-54页 |
1. 聚落的起源 | 第51-52页 |
2. 聚落的发展演变 | 第52-54页 |
第二节 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 第54-70页 |
1. 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的起源 | 第54-55页 |
2. 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的发展演变 | 第55-65页 |
3. 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地域—形态空间结构 | 第70-115页 |
第一节 乡村聚落系统的空间结构 | 第70-84页 |
1. 集镇的空间结构 | 第70-74页 |
2. 乡村聚落系统的空间结构 | 第74-81页 |
3. 乡村聚落系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 第81-84页 |
第二节 乡村聚落的群体空间结构 | 第84-88页 |
1. 群体聚落的空间距离与最近邻点指数 | 第84-85页 |
2. 乡村聚落群体的空间结构形态 | 第85-87页 |
3. 乡村聚落群体的规模 | 第87-88页 |
4. 聚落群内部空间联系的理论模型 | 第88页 |
第三节 聚落内部空间结构 | 第88-105页 |
1. 聚落规模与空间形态 | 第88-93页 |
2. 聚落空间结构 | 第93-105页 |
第四节 乡村聚落空间的扩展与聚落空废化 | 第105-115页 |
1. 聚落空间的扩展 | 第105-110页 |
2. 乡村聚落的空废化 | 第110-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五章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结构 | 第115-135页 |
第一节 乡村聚落社会生活空间的类型及特点 | 第115-124页 |
1. 研究的视角:社会变迁、社会事实与日常生活 | 第115-116页 |
2. 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社会生活空间的类型与特点 | 第116-124页 |
第二节 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 第124-132页 |
1. 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 第124-129页 |
2. 新中国成立后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居住空间的演变 | 第129-132页 |
第三节 乡村聚落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关系 | 第132-135页 |
1. 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 | 第132-133页 |
2. 乡村聚落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关系 | 第13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 | 第135-145页 |
第一节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5-141页 |
1.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135-137页 |
2.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137-141页 |
第二节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 | 第141-145页 |
1. 驱动机制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环节 | 第141-142页 |
2. 葫芦河流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的缺陷 | 第142-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七章 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途径 | 第145-162页 |
第一节 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思考 | 第145-150页 |
1. 区域整体发展——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45-146页 |
2. 农村工业化——农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优化的核心 | 第146-148页 |
3. 质朴的自然观与人文观——我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148-150页 |
第二节 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优化的实践途径 | 第150-162页 |
1. 创新城乡地域空间,构建区域一体化空间系统 | 第150-152页 |
2. 建设现代化城乡经济网络,提高空间经济组织化程度 | 第152-153页 |
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农村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 第153-154页 |
4. 加强中心村建设,促进人口适度集中 | 第154-159页 |
5. 国外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 第159-162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62-16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62-164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62-163页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3-164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64-166页 |
1. 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的深入研究 | 第164页 |
2. 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演变过程的深入研究 | 第164页 |
3. 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的深入研究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附录1 | 第177-178页 |
附录2 | 第178-180页 |
附录3 | 第180-182页 |
附录4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