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35页 |
·我国对虾养殖业以及病害控制简况 | 第11-13页 |
·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简况 | 第11页 |
·抗生素在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抗菌肽及其应用前景 | 第12-13页 |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 第13-14页 |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微生态制剂的缺陷 | 第15-16页 |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改进策略 | 第16-25页 |
·传统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局限性 | 第16-19页 |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改进策略 | 第19-21页 |
·结冷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分子生态学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 第25-32页 |
·从自然环境中提取核酸 | 第26页 |
·分子杂交法 | 第26-27页 |
·基于PCR 的指纹图谱分析法 | 第27-29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及其应用 | 第29-3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 第32-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54页 |
·材料 | 第35-45页 |
·采样地点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35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工具酶 | 第36页 |
·引物 | 第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培养基 | 第37-40页 |
·溶液配制 | 第40-44页 |
·分析软件 | 第44-45页 |
·基本方法 | 第45-54页 |
·虾池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和环境参数的测定 | 第45页 |
·虾池表层沉积物总菌和异养细菌计数 | 第45-46页 |
·沉积物细菌的培养 | 第46页 |
·培养前后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优势菌的分析 | 第46-53页 |
·细菌遗传多样性的统计学分析 | 第53-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91页 |
·虾池的环境因子分析 | 第54页 |
·虾池的基本概况 | 第54页 |
·虾池主要环境因子 | 第54页 |
·虾池表层沉积物的细菌计数分析 | 第54-56页 |
·虾池表层沉积物总菌计数 | 第54-55页 |
·培养期内可培养异养菌计数 | 第55-56页 |
·虾池表层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56-61页 |
·表层沉积物细菌总DNA 的提取 | 第56页 |
·表层沉积物细菌16SrDNA-V3 高变区的PCR 扩增 | 第56-57页 |
·DGGE 基因指纹图谱的构建与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57-58页 |
·表层沉积物细菌优势种群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58-61页 |
·富集培养后虾池表层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61-91页 |
·液体培养基富集培养后虾池表层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61-82页 |
·固体培养基富集培养后虾池表层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82-91页 |
4. 讨论 | 第91-104页 |
·微生物培养技术改进策略的选择以及实施 | 第91-96页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91-93页 |
·接种方式和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93-94页 |
·培养时间的界定 | 第94-96页 |
·固体培养基凝固剂的选择 | 第96页 |
·虾池表层沉积物中优势种群的分析 | 第96-99页 |
·固体培养基富集培养后特征种群的分析 | 第99-100页 |
·关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在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 第100-10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附录 | 第117-120页 |
附录一 攻硕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117页 |
附录二 载体图谱 | 第117-118页 |
附录三 DNA 分子量标准 | 第118-119页 |
附录四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9页 |
附录五 整理待发表的文章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