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1章引言 | 第13-19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7页 |
|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第2章 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19-37页 |
|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 ·传统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19-21页 |
| ·现代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21-22页 |
| ·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22-25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 | 第25-32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 ·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其它因素 | 第30-32页 |
|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 第3章 山东省十年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质量变化 | 第37-60页 |
|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37-39页 |
| ·主要污染物排放趋势 | 第39-41页 |
| ·废气排放 | 第39-40页 |
| ·废水排放 | 第40-41页 |
| ·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第41-58页 |
| ·城市空气质量 | 第41-51页 |
| ·地表水体质量 | 第51-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4章 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计量研究 | 第60-93页 |
| ·模型及方法 | 第60-61页 |
| ·数据的选取 | 第61-63页 |
| ·废气排放与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与人均GDP关系 | 第63-73页 |
|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 第64-65页 |
| ·工业烟尘排放量 | 第65-67页 |
| ·工业粉尘排放量 | 第67-68页 |
| ·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 | 第68-69页 |
| ·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 第69-71页 |
| ·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 | 第71-73页 |
| ·废水排放和地表水质量指标与人均GDP关系 | 第73-78页 |
| ·工业废水排放量 | 第73-74页 |
| ·工业化学需氧量 | 第74-75页 |
| ·地表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浓度 | 第75-77页 |
| ·地表水体中氨氮浓度 | 第77-78页 |
| ·估计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进一步估计 | 第80-92页 |
| ·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80-81页 |
| ·各类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 第81-86页 |
| ·各类控制变量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 | 第86-87页 |
| ·新的环境—收入曲线关系 | 第87-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5章 山东省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 第93-116页 |
| ·环境污染损失评估的技术方法 | 第94-100页 |
| ·环境污染损失核算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4-96页 |
| ·环境污染损失核算采用的技术方法 | 第96-100页 |
| ·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核算与分析 | 第100-113页 |
| ·山东省基于损害的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 第100-112页 |
| ·山东省基于成本的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 第112-113页 |
| ·山东省环境污染损失综合分析 | 第113-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6章 山东省环境政策分析研究 | 第116-127页 |
| ·山东省环境政策分析 | 第116-117页 |
| ·环境质量变化与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7-120页 |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20-12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7-133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7-131页 |
|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2-144页 |
| 外文论文一 | 第144-164页 |
| 外文论文二 | 第164-17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