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Active环境下并行程序容错调度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论文的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 ·分布式并行技术 | 第9-11页 |
| ·分布式并行的调度技术 | 第11-1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成果 | 第14页 |
| ·文章的结构 | 第14-16页 |
| 第2章 ProActive的主要技术 | 第16-31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ProActive的简介 | 第16-18页 |
| ·ProActive基本的分布式并行开发技术 | 第18-24页 |
| ·活动对象 | 第18-22页 |
| ·Type Group | 第22-24页 |
| ·ProActive提供的容错机制 | 第24-27页 |
| ·提供两种容错协议 | 第24-25页 |
| ·容错服务器的定义和组成 | 第25-26页 |
| ·容错服务器的启动 | 第26页 |
| ·应用程序中容错机制的部署 | 第26-27页 |
| ·ProActive提供的安全机制 | 第27-30页 |
| ·基本模型 | 第28页 |
| ·层次化的模型定义 | 第28-29页 |
| ·安全机制的部署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ProActive环境下的容错调度的研究 | 第31-46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并行分布式的容错技术 | 第31-32页 |
| ·容错的并行计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32-35页 |
| ·WPHPC平台 | 第32-33页 |
| ·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 第33页 |
| ·并行计算系统结构和工作流程 | 第33-35页 |
| ·容错调度模型 | 第35-37页 |
| ·节点的呼吸通信机制 | 第36页 |
| ·故障节点的发现机制 | 第36-37页 |
| ·容错调度机制 | 第37页 |
| ·容错调度的算法 | 第37-40页 |
| ·容错的池调度算法 | 第37-38页 |
| ·容错的静态调度算法 | 第38-39页 |
| ·容错的动态调度算法 | 第39-40页 |
| ·应用实例的开发 | 第40-41页 |
| ·实验和性能分析 | 第41-45页 |
| ·实验 | 第41-44页 |
| ·分析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引入信任度的容错调度的研究 | 第46-60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信任度的引入 | 第46-47页 |
| ·信任的定义 | 第46-47页 |
| ·信任关系的分类 | 第47页 |
| ·信任关系的性质 | 第47页 |
| ·信任容错模型 | 第47-51页 |
| ·信任管理模型 | 第48-51页 |
| ·调度器 | 第51页 |
| ·引入信任度的容错调度算法 | 第51-55页 |
| ·引入信任度的池调度算法 | 第51-52页 |
| ·引入信任度的静态调度算法 | 第52-54页 |
| ·引入信任度的动态调度算法 | 第54-55页 |
| ·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55-59页 |
| ·实验 | 第55-58页 |
| ·分析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60-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