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部地区经济整合的困境与出路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预期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述评 | 第16-21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 ·平衡发展理论 | 第16页 |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 ·发展中国家的几种相关理论 | 第17页 |
|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17-18页 |
| ·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8-19页 |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9-21页 |
| 第3章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36页 |
|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 第21页 |
| ·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状况 | 第21-25页 |
| ·第一产业 | 第21-22页 |
| ·第二产业 | 第22-24页 |
| ·第三产业 | 第24-25页 |
| ·对外开放水平 | 第25-29页 |
| ·对外贸易 | 第25-27页 |
| ·外商直接投资 | 第27-28页 |
| ·对外开放度 | 第28-29页 |
| ·人力资源 | 第29-31页 |
| ·教育投入和科技资源 | 第29-30页 |
| ·人才吸引 | 第30-31页 |
| ·优惠政策 | 第31-32页 |
| ·中部各省的经济合作 | 第32-36页 |
| ·中部各省经济合作现状 | 第32-33页 |
| ·中部各省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 第33-36页 |
| 第4章 中部地区经济整合的困境及比较分析 | 第36-43页 |
| ·对外开放的竞争威胁 | 第36-37页 |
| ·产品 | 第36页 |
| ·投资 | 第36-37页 |
| ·区域竞争的压力 | 第37-39页 |
| ·市场 | 第37-38页 |
| ·产业 | 第38-39页 |
| ·人才 | 第39页 |
| ·区域内经济极化效应弱 | 第39-41页 |
| ·缺乏龙头城市 | 第39-40页 |
| ·城市群发展水平低 | 第40-41页 |
| ·区域内资源的逆向配置 | 第41-43页 |
| 第5章 区域经济整合的比较分析 | 第43-52页 |
| ·长三角经济圈 | 第43-45页 |
| ·区域增长极 | 第43-44页 |
| ·产业分工 | 第44-45页 |
| ·区域协作 | 第45页 |
| ·珠三角经济圈 | 第45-48页 |
| ·与港澳合作密切 | 第46页 |
| ·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 | 第46-47页 |
| ·相关职能部门健全,区域合作体系比较完善 | 第47-48页 |
| ·环渤海经济圈 | 第48-50页 |
| ·滨海新区增长极 | 第48-49页 |
| ·错位发展战略 | 第49-50页 |
|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部分启示 | 第50-52页 |
| ·欧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式的 | 第50页 |
| ·经济活动通过各项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 第50-52页 |
| 第6章 中部地区经济整合的实现 | 第52-56页 |
| ·经济整合的支点 | 第52-53页 |
| ·农业 | 第52页 |
| ·物流业 | 第52-53页 |
| ·现代制造业 | 第53页 |
| ·经济整合的途径 | 第53-55页 |
| ·延伸产业链条 | 第53-54页 |
| ·实现产业内分工,错位发展 | 第54页 |
| ·加强协作,统一编制区域发展规划 | 第54-55页 |
| ·经济整合的目标 | 第55-56页 |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