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16页 |
1 GIS的发展与虚拟地理环境 | 第10-11页 |
2 农用地土地整理概述 | 第11-13页 |
·农用地土地整理概念 | 第11-12页 |
·土地整理内涵 | 第12页 |
·农用地土地整理现状 | 第12页 |
·GIS在农用地土地整理规划中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提供一套完整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法 | 第13-14页 |
·提供直观的规划设计环境 | 第14页 |
·提供数据高度集中的模型 | 第14页 |
·充分使用GIS的功能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理论与方法 | 第16-23页 |
1 农用地土地整理及其规划设计概述 | 第16页 |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6页 |
·农用地土地整理目标 | 第16页 |
2 农用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内容与原则 | 第16-17页 |
·农用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内容 | 第16-17页 |
·农用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原则 | 第17页 |
3 虚拟地理环境概念 | 第17-18页 |
4 虚拟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模型 | 第18-20页 |
·基于场和离散实体的地理对象数据模型 | 第19页 |
·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 | 第19-20页 |
5 数字地面模型与数字高程模型 | 第20-21页 |
·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 第20-21页 |
·DEM的主要数据源 | 第21页 |
6 离散实体地理对象模型 | 第21-22页 |
7 三维地形模型与离散实体模型集成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数据来源与工作流程 | 第23-34页 |
1 研究区域介绍 | 第23-25页 |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水利设施 | 第23-24页 |
·交通状况 | 第24页 |
·电力设施状况 | 第24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2 数据来源 | 第25-28页 |
·文字资料 | 第25页 |
·地图数据 | 第25-26页 |
·外业测量地形数据 | 第26-27页 |
·实体数据 | 第27-28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8-34页 |
·数据模型选择 | 第28-29页 |
·工作流程 | 第29-30页 |
·工作平台 | 第30-34页 |
第四部分 研究区现状虚拟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 | 第34-50页 |
1 DEM建立 | 第34-44页 |
·DEM数据源与数据预处理 | 第34-38页 |
·TIN建立流程 | 第38-39页 |
·TIN建立 | 第39-41页 |
·TIN修正 | 第41-44页 |
2 三维地物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三维地物位置处理 | 第44-45页 |
·三维地物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3 场模型和离散地理实体模型整合 | 第47-50页 |
·三维实体模型符号化整合 | 第47-49页 |
·三维沟、渠和道路整合 | 第49-50页 |
第五部分 在虚拟地理环境可视化模型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 第50-63页 |
1 规划设计方式 | 第50-51页 |
·设计思维转变 | 第50-51页 |
·宏观与微观结合相结合 | 第51页 |
·交互式设计 | 第51页 |
2 规划设计实现 | 第51-63页 |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 第52-55页 |
·田间道路规划设计 | 第55-56页 |
·排灌工程规划设计 | 第56-57页 |
·农田防护工程规划设计 | 第57-58页 |
·沟渠路综合设计 | 第58-59页 |
·电力设施规划设计 | 第59-60页 |
·单体设施规划设计 | 第60-63页 |
第六部分 规划后地理虚拟环境三维模型建立 | 第63-73页 |
1 规划后模型建立流程 | 第63-64页 |
2 规划后模型建立 | 第64-70页 |
·单体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TIN建立 | 第65-69页 |
·模型建立 | 第69-70页 |
3 土方量计算 | 第70-73页 |
·理论设计高程计算原理 | 第70-71页 |
·土方量计算 | 第71-73页 |
第七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1 总结 | 第73页 |
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