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蠕虫的早期检测和防护算法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32页 |
| ·网络蠕虫的定义 | 第18页 |
| ·网络蠕虫的分类 | 第18-23页 |
| ·网络蠕虫的传播途径 | 第19-20页 |
| ·网络蠕虫的破坏能力 | 第20页 |
| ·网络蠕虫的应用 | 第20-21页 |
| ·网络蠕虫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网络蠕虫的传播机制分析 | 第23-27页 |
| ·网络蠕虫的扫描方法 | 第23-26页 |
| ·网络蠕虫的攻击方法 | 第26-27页 |
| ·网络蠕虫的早期检测 | 第27-31页 |
| ·基于特征值匹配蠕虫早期检测 | 第28页 |
| ·利用ICMP-T3 数据包检测技术 | 第28-29页 |
| ·HoneyPot 蜜罐检测技术 | 第29-30页 |
| ·蠕虫爆发流量检测技术 | 第30-31页 |
| ·基于硬件的检侧和防御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一种高效的蠕虫早期实时检测方法 | 第32-37页 |
| ·前言 | 第32页 |
| ·网络蠕虫传播模型 | 第32-33页 |
| ·正常主机与感染蠕虫的主机的网络行为之间的区别 | 第33页 |
| ·蠕虫检测算法 | 第33-36页 |
| ·蠕虫检测算法性能分析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基于资源操作域的蠕虫攻击主机防护模型 | 第37-45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系统资源分类 | 第37-38页 |
| ·资源操作域(ROD) | 第38-41页 |
| ·相关定义 | 第38-40页 |
| ·ROD 表示规则 | 第40-41页 |
| ·ROD 构建及运用 | 第41-42页 |
| ·ROD 模型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 ·实验验证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5章 网络蠕虫检测系统LEDW 设计与实现 | 第45-58页 |
| ·前言 | 第45页 |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5-47页 |
| ·公共入侵检测系统框架CIDF | 第45-46页 |
| ·LEDW 系统结构 | 第46-47页 |
| ·系统模块实现 | 第47-54页 |
| ·数据包捕取实现 | 第47-49页 |
| ·协议分析实现 | 第49-54页 |
| ·系统测试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