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特性要求与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特性要求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4页 |
| ·引言 | 第23-25页 |
| ·室温固相法的特点和机理 | 第23-24页 |
| ·室温固相法的分类 | 第24-25页 |
| ·实验 | 第25-27页 |
|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第27-29页 |
| ·合成及测试所用试剂 | 第27-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材料的成分分析与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29-32页 |
| ·镍锰氧化物的元素分析 | 第29-31页 |
| ·物相分析 | 第31页 |
| ·表面形貌 | 第31页 |
| ·热重分析 | 第31-32页 |
| ·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测定 | 第32-34页 |
| ·正极片制备 | 第32页 |
| ·电池的组装 | 第32页 |
| ·循环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 ·循环伏安(CV)法 | 第33页 |
| ·交流阻抗(EIS)法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前驱体的合成及物理性能研究 | 第34-49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合成条件对所得前驱体的影响 | 第34-47页 |
| ·反应物的种类 | 第35-39页 |
| ·反应物的混合顺序 | 第39-40页 |
| ·反应物的配比 | 第40-42页 |
| ·分散剂 | 第42-43页 |
| ·煅烧分解温度 | 第43-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锂镍锰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合成研究 | 第49-67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较低分解温度下合成的前驱体对LiNi_(0.5)Mn_(0.5)O_2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前驱体分解温度升高对LiNi_(0.5)Mn_(0.5)O_2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 ·草酸盐于800℃下分解所得前驱体合成的材料的性能 | 第50-52页 |
| ·氢氧化物于500℃下分解所得前驱体合成的材料的性能 | 第52-53页 |
| ·碳酸盐于800℃下分解所得前驱体合成的材料的性能 | 第53-54页 |
| ·分解时间延长合成的前驱体对LiNi_(0.5)Mn_(0.5)O_2性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 ·草酸盐分解12h所得前驱体合成的材料的性能 | 第55-56页 |
| ·氢氧化物分解12h所得前驱体合成的材料的性能 | 第56-58页 |
| ·碳酸盐分解12h所得前驱体合成的材料的性能 | 第58-59页 |
| ·烧结温度对LiNi_(0.5)Mn_(0.5)O_2性能的影响 | 第59-62页 |
| ·锂配比对最佳前驱体合成LiNi_(0.5)Mn_(0.5)O_2性能的影响 | 第62-65页 |
| ·锂配比对LiNi_(0.5)Mn_(0.5)O_2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最佳锂配比下LiNi_(0.5)Mn_(0.5)O_2的循环伏安研究 | 第63-64页 |
| ·最佳锂配比下LiNi_(0.5)Mn_(0.5)O_2的交流阻抗研究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