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研究的缘起 | 第7-8页 |
第一章 德育主题活动课及其理论依据 | 第8-22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 第8-15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15-2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德育主体教育论 | 第17-18页 |
(三) 德育实践活动论 | 第18-19页 |
(四) 德育心理内化论 | 第19-20页 |
(五) 德育系统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 第22-35页 |
一、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目标的确立 | 第22-25页 |
(一) 德育主题活动课目标确立的基本要求 | 第22页 |
(二) 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目标 | 第22-23页 |
(三) 德育主题活动课目标的构成要素 | 第23-25页 |
二、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的内容选择 | 第25-27页 |
(一) 选择德育主题活动内容的主要依据 | 第25-26页 |
(二) 德育主题活动的基本内容 | 第26-27页 |
三、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活动主题的设计 | 第27-33页 |
(一) 德育活动主题设计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 第27-28页 |
(二) 德育活动主题的整体设计 | 第28-29页 |
(三) 阶段性德育活动主题的具体设计 | 第29-33页 |
四、中学主题活动课活动方案及过程的设计 | 第33-35页 |
(一) 德育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 | 第33-34页 |
(二) 德育主题活动过程的设计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的实施 | 第35-67页 |
一、德育主题活动课的实施要素及过程 | 第35-36页 |
(一) 德育主题活动课实施的基本要素 | 第35页 |
(二) 德育主题活动课实施的过程 | 第35-36页 |
二、德育主题活动课实施中的教师 | 第36-41页 |
(一) 教师在主题德育活动中的角色分析 | 第36-38页 |
(二) 在实施阶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 第38-41页 |
(三) 在各实施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 | 第41页 |
三、德育主题活动课实施中的学生 | 第41-45页 |
(一) 学生的角色及其规范要求 | 第42-43页 |
(二) 在德育主题活动课不同的实施阶段中学生的主要任务 | 第43-44页 |
(三) 在德育主题活动过程学生的主要职责 | 第44-45页 |
四、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常用的方法 | 第45-62页 |
(一) 实践锻炼法 | 第46-47页 |
(二) 情感陶冶法 | 第47-49页 |
(三) 角色扮演法 | 第49-52页 |
(四) 榜样示范法 | 第52-56页 |
(五) 问题引导法 | 第56-59页 |
(六) 讨论法 | 第59-62页 |
五、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的原则 | 第62-67页 |
(一) 主体性原则 | 第62-63页 |
(二) 实践性原则 | 第63页 |
(三) 创新性原则 | 第63-64页 |
(四) 趣味性原则 | 第64-65页 |
(五) 灵活性原则 | 第65页 |
(六) 时代性原则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的管理与评价 | 第67-76页 |
一、德育主题活动课的管理 | 第67-70页 |
(一) 组织与制度建设 | 第67页 |
(二) 教师素质要求和人员培训 | 第67-68页 |
(三) 德育主题活动课实施的保障条件 | 第68-69页 |
(四) 德育主题活动课的激励措施 | 第69-70页 |
二、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的评价 | 第70-76页 |
(一) 德育主题活动课的评价理念 | 第70页 |
(二) 德育主题活动课的评价过程 | 第70-71页 |
(三) 德育主题活动课的评价指标 | 第71-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