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芽胞杆菌诱变育种铜绿假单胞菌PAO1菲萘降解相关研究

摘要一第1-4页
Abstract one第4-5页
摘要二第5-6页
Abstract two第6-12页
第一部分 芽抱杆菌诱变育种第12-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抗生素的发现及应用第13页
   ·抗生素耐药性第13-18页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及现状第13-15页
     ·抗生素的耐药机理第15-16页
     ·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人为原因第16-17页
     ·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措施第17-18页
   ·新抗生素和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研究第18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9-24页
   ·菌株第19页
   ·培养基及试剂第19页
   ·仪器第19-20页
   ·试验方法第20-24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0页
     ·菌落形成单位的测定第20页
     ·菌悬液制备及最佳诱变时间的确定第20页
     ·紫外诱变过程第20-21页
     ·抑菌实验复筛诱变菌株第21页
     ·滤纸片法抑菌实验复筛诱变菌株第21页
     ·第二轮紫外诱变第21-22页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第22页
     ·多糖含量的测定第22页
     ·筛选最佳突变体第22-23页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23-24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4-33页
   ·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第24页
   ·最佳诱变时间的确定第24-25页
   ·诱变菌株的初筛选第25-26页
   ·复筛诱变菌株第26页
   ·第二轮紫外诱变第26-27页
   ·复筛第二轮诱变菌株第27页
   ·多糖含量测定结果第27-29页
   ·最佳诱变菌株的确定第29-30页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0-33页
     ·发酵时间对活性成分产量影响第30页
     ·培养基初始pH对活性成分产量影响第30-31页
     ·发酵温度对活性成分产量影响第31-32页
     ·发酵摇床转速对活性成分产量影响第32-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二部分 铜绿假单胞菌PAO1菲、萘降解相关研究第34-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35-43页
   ·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来源及现状第35-36页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第36-42页
     ·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种类第36页
     ·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机理第36-38页
     ·多环芳烃的降解途径第38-40页
     ·影响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的因素第40-42页
   ·生物修复在多环芳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第42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42-43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3-54页
   ·菌株及质粒第43页
   ·培养基与试剂第43-44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44页
   ·试验方法第44-54页
     ·以水杨酸、邻苯二甲酸为唯一碳源研究菲、萘降解途径第44页
     ·菲、萘降解重要中间产物的鉴定方法第44-45页
     ·随机启动子库的筛选及菲、萘降解相关基因的确定第45页
     ·质粒的快速提取第45-46页
     ·质粒或DNA片段的酶切第46页
     ·聚合酶链式反应第46-47页
     ·豁性末端连接第47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7-48页
     ·电转化第48页
     ·蓝白筛选第48-49页
     ·三亲株杂交试验第49页
     ·基因敲除实验过程第49-51页
     ·突变体表型测定第51页
     ·绿脓菌素含量的测定第51页
     ·随机转座突变第51-52页
     ·复筛突变体第52-54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66页
   ·以水杨酸、邻苯二甲酸为唯一碳源研究菲、萘降解途径第54-55页
   ·菲、萘降解重要中间产物的鉴定第55-57页
   ·铜绿假单胞菌PAO1随机启动子库筛选第57-58页
     ·PAO1随机启动子库的筛选及相关基因的确定第58页
   ·菲、萘降解相关基因的研究第58-65页
     ·PA2666突变体的验证及其表型研究第59-63页
     ·PA4008突变体的验证及其表型研究第63-65页
   ·随机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第65页
   ·随机转座突变体库的筛选第65-66页
 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色谱纯化与复性研究
下一篇:金磁微粒纯化细菌基因组DNA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