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概念辨析和多学科运用 | 第10-22页 |
·主体间性理论的兴起与演进 | 第10-13页 |
·“主体间性”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第13-16页 |
·主体间性概念的五方面辨析 | 第13-16页 |
·主体间性概念的最终界定 | 第16页 |
·主体间性理论的多学科运用及相关启示 | 第16-22页 |
·主体间性理论的多学科运用 | 第16-21页 |
·“主体间性”理论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考 | 第21-22页 |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和意蕴 | 第22-35页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内在必要性 | 第22-25页 |
·单一中心: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归点 | 第22-23页 |
·师生隔离: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 第23-25页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外在必要性 | 第25-30页 |
·“以人为本”时代理念的必然之势 | 第25-26页 |
·信息社会“赛博”生存的迫切需要 | 第26-27页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呼唤 | 第27-28页 |
·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 | 第28-30页 |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 | 第30-35页 |
·差异性多主体共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状况 | 第30-31页 |
·意义、交往和模式:主体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 第31-32页 |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教育理念 | 第32-35页 |
3 交往实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35-52页 |
·交往实践与主体间性的逻辑关系 | 第35-39页 |
·客体指向性和中介性是扬弃主体间性的关键 | 第35-37页 |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 | 第37-39页 |
·交往实践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 | 第39-43页 |
·交往实践培育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异质主体 | 第39-40页 |
·交往实践发掘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客体 | 第40-41页 |
·交往实践明确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规范 | 第41-42页 |
·交往实践形成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 | 第42-43页 |
·交往实践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43-52页 |
·“课堂”中的交往实践 | 第43-45页 |
·“活动”中的交往实践 | 第45-48页 |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实践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