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813块CO2复合吞吐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 ·区块概况 | 第9-10页 |
| ·开发概况 | 第10-11页 |
| ·目前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 ·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6-25页 |
| ·地层特征 | 第16-17页 |
| ·构造特征 | 第17页 |
| ·储层特征 | 第17-20页 |
| ·层组划分 | 第17页 |
| ·储层物性 | 第17页 |
| ·砂体分布 | 第17-18页 |
| ·储层岩性 | 第18-20页 |
| ·隔层特征 | 第20页 |
| ·油层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20-21页 |
| ·油层分布 | 第20-21页 |
| ·油水分布 | 第21页 |
| ·油藏类型 | 第21页 |
| ·流体性质 | 第21-23页 |
| ·油品性质 | 第21-22页 |
| ·地层水性质 | 第22-23页 |
| ·油层压力与温度 | 第23页 |
| ·油层压力 | 第23页 |
| ·油层温度 | 第23页 |
| ·储量计算 | 第23-24页 |
| ·蒸汽吞吐特点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三元复合吞吐室内模拟实验 | 第25-43页 |
| ·二氧化碳、表面活性剂及超稠油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25-30页 |
| ·CO_2 物理和化学性质 | 第25-26页 |
| ·二氧化碳采油作用机理 | 第26-28页 |
| ·表面活性剂采油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 ·二氧化碳对原油降粘研究 | 第29-30页 |
| ·表面活性剂筛选与性能评价 | 第30-35页 |
|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30-32页 |
| ·表面活性剂性能试验 | 第32-35页 |
| ·模拟试验 | 第35-37页 |
| ·岩芯模拟 | 第35-36页 |
| ·不同周期采出程度模拟 | 第36-37页 |
| ·三元复合吞吐采油机理 | 第37-38页 |
| ·提高动用程度 | 第37页 |
| ·溶解驱作用 | 第37-38页 |
| ·降粘作用 | 第38页 |
| ·施工参数优化 | 第38-43页 |
| ·表面活性剂注入量 | 第38-39页 |
| ·CO_2 注入量 | 第39-40页 |
| ·蒸汽注入量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施工方案设计和效果评价 | 第43-58页 |
| ·施工工艺 | 第43-44页 |
| ·选井原则 | 第44-45页 |
| ·施工方案设计 | 第45-48页 |
| ·CO_2 注入量设计 | 第45-47页 |
| ·表面活性剂用量设计 | 第47页 |
| ·蒸汽注入量设计 | 第47-48页 |
| ·直井实施效果 | 第48-52页 |
| ·上下周期注汽参数对比 | 第48页 |
| ·上下周期同期产油对比 | 第48-49页 |
| ·与空白注汽效果对比 | 第49-50页 |
| ·同层位效果对比 | 第50页 |
| ·典型井 | 第50-52页 |
| ·水平井实施效果 | 第52-54页 |
| ·效果分析 | 第54-58页 |
| 第五章 认识与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