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松砂岩油藏排砂采油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排砂采油工艺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适度出砂提高产能机理 | 第18-35页 |
| ·出砂机理 | 第18-20页 |
| ·油层出砂原因 | 第18-19页 |
| ·油层出砂机理 | 第19-20页 |
| ·防砂技术现状 | 第20-22页 |
| ·化学防砂工艺现状 | 第20-21页 |
| ·机械防砂工艺现状 | 第21页 |
| ·复合防砂工艺现状 | 第21-22页 |
| ·携砂采油工艺 | 第22页 |
| ·出砂提高油井产能因素分析 | 第22-27页 |
| ·砂粒流动提高液流速度 | 第23页 |
| ·泡沫油产生补充油藏能量 | 第23-24页 |
| ·高渗透率区域的扩展 | 第24-25页 |
| ·油井表皮系数的降低 | 第25-26页 |
| ·地层压实增加驱动能量 | 第26页 |
| ·远距离边底水的作用 | 第26-27页 |
| ·出砂提高油井产能因素与时间关系 | 第27-28页 |
| ·排砂采油工艺适应性研究 | 第28-34页 |
| ·疏松砂岩油藏适度出砂开发概述 | 第29-30页 |
| ·出砂采油适用的油藏条件 | 第30-31页 |
| ·排砂采油对储层强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 ·排砂采油适应性条件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排砂采油系统工艺设计 | 第35-52页 |
| ·排砂采油地面系统 | 第35-37页 |
| ·排砂采油井下系统 | 第37-40页 |
| ·反循环井下水力排砂泵结构与原理 | 第38-39页 |
| ·井下水力排砂泵喷嘴喉管的改进 | 第39-40页 |
| ·排砂采油井下生产管柱设计 | 第40-45页 |
| ·同心双管排砂采油生产工艺管柱设计 | 第40-41页 |
| ·海上油井排砂采油安全生产工艺管柱设计 | 第41-45页 |
| ·排砂采油携砂分析 | 第45-49页 |
| ·流体颗粒运动规律模型 | 第46-48页 |
| ·颗粒形状对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8页 |
| ·边界条件对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产出液粘度对携砂能力的影响 | 第49页 |
| ·排砂采油系统主要工艺特点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排砂采油优化系统设计 | 第52-62页 |
| ·系统目标 | 第52页 |
| ·系统特点 | 第52页 |
| ·运行环境 | 第52页 |
| ·系统结构 | 第52-54页 |
|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实现 | 第52-53页 |
| ·系统模块 | 第53-54页 |
| ·主要功能介绍 | 第54-56页 |
| ·特性曲线分析 | 第54-55页 |
| ·携砂分析 | 第55-56页 |
| ·计算实例 | 第56-61页 |
| ·试验井 A 基本情况 | 第56-57页 |
| ·试验井A 计算结果 | 第57-58页 |
| ·试验井A 携砂分析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排砂采油矿场试验 | 第62-69页 |
| ·营8-X62 井排砂采油矿场试验 | 第62-64页 |
| ·垦东191 块排砂采油矿场试验 | 第64-67页 |
| ·排砂采油生产的几点认识 | 第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