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我国新课改条件下同伴教学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现状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一) 对同伴教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4-19页 |
1. 国外有关同伴教学的历史回顾 | 第14-16页 |
2. 我国同伴教学的历史回眸 | 第16-19页 |
(二) 同伴教学的研究领域概况 | 第19-22页 |
1. 适用对象 | 第19-20页 |
2. 组织形式 | 第20页 |
3. 课程领域 | 第20页 |
4. 效果研究 | 第20-22页 |
(三) 新世纪前后同伴教学研究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 研究趋势 | 第22页 |
2.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三、同伴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我国新课改下中学同伴教学的初步建构 | 第23-44页 |
(一) 同伴教学的界定和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6页 |
1. 同伴教学 | 第24页 |
2. 同伴教学与合作学习 | 第24-26页 |
(二) 同伴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1. 认知冲突论 | 第26页 |
2. 跨能力脚手架式互动论 | 第26-27页 |
3. 思维学徒身份论 | 第27页 |
(三) 同伴教学的运作机制 | 第27-28页 |
(四) 影响同伴教学的关键因素 | 第28-32页 |
1. 培训 | 第29页 |
2. 监控 | 第29-30页 |
3. 评价 | 第30-31页 |
4. 同伴教学策略 | 第31-32页 |
(五) 我国新课改条件下中学同伴教学的初步建构 | 第32-44页 |
1. 我国目前教学生态下引入同伴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 第32-33页 |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33-34页 |
3. 课程领域 | 第34-36页 |
4. 参与者的选择和搭配 | 第36-37页 |
5. 教学组织形式 | 第37-38页 |
6. 教学技巧 | 第38-42页 |
7. 时间与地点 | 第42-43页 |
8. 培训 | 第43页 |
9. 监控 | 第43页 |
10. 评价 | 第43-44页 |
四、同伴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44-56页 |
(一) 实验目的 | 第45-46页 |
(二) 实验环境概述 | 第46页 |
1. 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2. 解决方案 | 第46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46-53页 |
1.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2.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确定 | 第47页 |
3. 测量 | 第47-48页 |
4. 培训 | 第48-49页 |
5. 材料 | 第49页 |
6. 干预 | 第49-51页 |
7. 同伴教学中的几个标准性问题 | 第51-53页 |
(四) 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1.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业成绩分析 | 第53页 |
2.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态度分析 | 第53-54页 |
3.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学业成绩和态度方面的差异比较 | 第54-55页 |
(五) 讨论 | 第55-56页 |
五、同伴教学的问题与展望 | 第56-59页 |
(一) 同伴教学不能等同于教师的专业教学 | 第57页 |
(二) 同伴教学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法 | 第57页 |
(三) 同伴教学是一种适应性性很强的教学法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