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封禅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3页 |
(一) 选题价值与意义 | 第10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独到之处和不足 | 第12-13页 |
一、宋真宗封禅的缘起 | 第13-29页 |
(一) “企见太平”和“寅恭奉天” | 第13-21页 |
1. “企见太平”的产生 | 第13-18页 |
2. “企见太平”发展为“寅恭奉天” | 第18-21页 |
(二) “咸怀异域”的初衷 | 第21-25页 |
1. 辽的小规模骚扰和俘掠给宋带来的巨大损失 | 第21-22页 |
2. 宋在与辽的大规模战争中付出的巨大代价 | 第22-24页 |
3. 宋真宗出于需要举行封禅 | 第24-25页 |
(三) 政治斗争的推动 | 第25-29页 |
1.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 | 第25-26页 |
2. 太子之争和党派斗争 | 第26-29页 |
二、封禅仪式及其解读 | 第29-50页 |
(一) 宋初的封禅之议 | 第29-36页 |
1. 真宗之前的封禅之议 | 第29-32页 |
2. 真宗时期的封禅之议 | 第32-36页 |
(二) 真宗时期的封禅准备 | 第36-44页 |
1. 封禅官员的分派 | 第37页 |
2. 封禅仪注的制定 | 第37-42页 |
3. 封禅经费的来源和利用 | 第42-44页 |
(三) 真宗封禅的程序和仪式 | 第44-47页 |
1. 离京至乾封县 | 第44页 |
2. 斋戒 | 第44-45页 |
3. 登封 | 第45-46页 |
4. 降禅 | 第46页 |
5. 朝觐 | 第46页 |
6. 兖州拜孔 | 第46-47页 |
7. 摆驾回京 | 第47页 |
(四) 真宗封禅的特点 | 第47-50页 |
三、宋真宗封禅的影响 | 第50-60页 |
(一) 真宗封禅对宋代政治的影响 | 第50-53页 |
1. 真宗封禅使政治风气急速堕落 | 第50-52页 |
2. 真宗封禅对宋代职官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 第52-53页 |
(二) 真宗封禅对宋代经济的影响 | 第53-56页 |
1. 地方匮乏 | 第53-54页 |
2. 国库空虚 | 第54-55页 |
3. 经济受挫 | 第55-56页 |
(三) 真宗封禅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 第56-60页 |
1. 文体文风发生变化 | 第56-57页 |
2. 文人价值观发生扭曲 | 第57-58页 |
3. 思想界由固守变为创新 | 第58-60页 |
四、宋真宗封禅与泰山文化的变迁 | 第60-91页 |
(一) 宋以前的泰山文化 | 第61-66页 |
1. 先秦时期的泰山文化 | 第61-63页 |
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泰山文化 | 第63-66页 |
(二) 真宗封禅对泰山文化的冲击 | 第66-83页 |
1. 泰山文化氛围渐趋神秘化 | 第66-70页 |
2. 泰山神抵的多样化 | 第70-78页 |
3. 人文景观的繁盛 | 第78-81页 |
4. 泰山风俗的丰润 | 第81-83页 |
(三) 泰山文化的走向 | 第83-91页 |
1. 封禅绝迹,祭祀频繁 | 第84页 |
2. 碧霞元君取代东岳神走入民间信仰体系 | 第84-85页 |
3. 其他民间信仰的盛行 | 第85-86页 |
4. 民间朝圣与泰山“万古长春会” | 第86-87页 |
5. 对泰山人文、自然景观保护的重视 | 第87-89页 |
6. 游人的增多刺激了泰山副业的发展 | 第89-9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后记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