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途径及敏感药物体外筛选的研究
| 符号说明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29页 |
| 1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28页 |
| ·分类及种类 | 第12-13页 |
| ·分类 | 第12-13页 |
| ·种类 | 第13页 |
| ·病原形态 | 第13-15页 |
| ·形状 | 第13-14页 |
| ·大小 | 第14-15页 |
| ·在机体的分布及增殖方式 | 第15页 |
| ·分布 | 第15页 |
| ·增殖方式 | 第15页 |
| ·E.wenyoni 抗原组分分析 | 第15-16页 |
| ·致病性 | 第16-18页 |
| ·抵抗力 | 第18-19页 |
| ·体外培养及免疫 | 第19-21页 |
| ·体外培养 | 第19-20页 |
| ·附红细胞体的免疫 | 第20-21页 |
| ·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 第21页 |
| ·附红细胞体病实验室诊断方法 | 第21-26页 |
| ·鲜血压片检查 | 第21-22页 |
| ·瑞氏染色 | 第22页 |
| ·姬姆萨染色 | 第22页 |
| ·吖叮橙染色 | 第22-23页 |
| ·碘制动试验 | 第23页 |
| ·活力试验 | 第23页 |
| ·浓集法(离心血涂片法) | 第23页 |
| ·血液学检验 | 第23-24页 |
| ·血清学试验 | 第24-25页 |
| ·补体结合试验 | 第24页 |
| ·荧光抗体试验 | 第24页 |
| ·间接血凝抑制试验(IHA) | 第24页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4-25页 |
| ·DNA 杂交验 | 第25-26页 |
| ·凝血机能的变化 | 第26页 |
| ·血糖代谢与血液酸碱平衡的变化 | 第26-27页 |
| ·临床症状 | 第27页 |
| ·剖检变化 | 第27-28页 |
| 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试验一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感染途径的研究 | 第29-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0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30-38页 |
| ·呼吸道接种组试验结果 | 第30-32页 |
| ·皮下接种组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 ·消化道菌血接种组试验结果 | 第34-36页 |
| ·肌肉接种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 ·垂直感染组试验结果 | 第38页 |
| 3 讨论 | 第38-41页 |
| 4 结论 | 第41-42页 |
| 试验二 奶牛附红细胞体敏感药物体外筛选试验 | 第42-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方法 | 第42-43页 |
| 2. 结果 | 第43-48页 |
| ·盐酸多西环素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 ·高含量长效磺金6 甲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 ·华神长效红弓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 ·血虫净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 ·咪唑苯脲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 3. 讨论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介 | 第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一作者)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