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佛教格鲁派建筑五当召空间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五当召的宗教价值 | 第8页 |
·五当召的建筑研究价值 | 第8页 |
·五当召建筑研究存在空白 | 第8-9页 |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页 |
·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 第10-11页 |
·定义与释义 | 第11-13页 |
·空间特性 | 第11页 |
·神性 | 第11-12页 |
·人性 | 第12页 |
·神性空间 | 第12页 |
·人性空间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2.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 | 第15-21页 |
·藏传佛教概况 | 第15页 |
·格鲁派概况 | 第15-19页 |
·格鲁派寺庙的发展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3. 佛教建筑空间的情感特征 | 第21-29页 |
·建筑空间的情感作用 | 第21-24页 |
·创造建筑空间就是寄情于物 | 第21-22页 |
·组织空间秩序就是表达情感 | 第22-23页 |
·象征 | 第23-24页 |
·佛教中的人神关系 | 第24-25页 |
·神性空间与人性空间 | 第25-27页 |
·佛教神性空间和人性空间界定 | 第25-26页 |
·神性空间、人性空间共存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4. 五当召概况 | 第29-36页 |
·五当召地理位置 | 第29-30页 |
·五当召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五当召政教管理机构概况 | 第31-35页 |
·宗教教育机构 | 第31-32页 |
·行政管理机构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5. 五当召建筑空间类型 | 第36-46页 |
·五当召建筑概况 | 第36-43页 |
·五当召建筑分布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6. 五当召建筑空间特性分析 | 第46-76页 |
·空间秩序 | 第46-47页 |
·五当召建筑空间属性 | 第47-50页 |
·五当召的神性空间 | 第47-49页 |
·五当召的人性空间 | 第49-50页 |
·五当召建筑空间组织 | 第50-62页 |
·选址 | 第50-51页 |
·轴线 | 第51-56页 |
·对称均衡 | 第56-58页 |
·集中辐射 | 第58-59页 |
·空间激活带——转经道 | 第59-62页 |
·五当召主体建筑空间形态 | 第62-66页 |
·高程变化 | 第62-64页 |
·色彩变化 | 第64页 |
·方位变化 | 第64-65页 |
·几何空间的变化 | 第65页 |
·道路的变化 | 第65-66页 |
·五当召建筑空间尺度 | 第66-71页 |
·讲经堂空间尺度 | 第66-68页 |
·佛殿内部空间尺度 | 第68-71页 |
·五当召建筑空间特性 | 第71-75页 |
·神性空间优先性 | 第71-73页 |
·神性,人性空间完美契合 | 第73-74页 |
·佛教情感性 | 第74页 |
·有机性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语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图录 | 第81-83页 |
表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