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 1 名称考证 | 第11-12页 |
| ·黄芩的异名 | 第11页 |
| ·异名由来 | 第11-12页 |
| 2 品种考证 | 第12页 |
| 3 黄芩资源研究 | 第12-14页 |
| ·野生资源与分布 | 第12-14页 |
| ·人工栽培状况 | 第14页 |
| 4 药用部位及采收时间考证 | 第14页 |
| 5 产地加工研究 | 第14-18页 |
| ·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药材产地加工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研究 | 第15-18页 |
| ·中药行业应该加强产地加工的研究与教育 | 第18页 |
| ·山东黄芩产地加工现状分析 | 第18页 |
| 6 炮制考证 | 第18-21页 |
| 7 生长季节及年限与黄酮类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 8 药理研究 | 第22-35页 |
| ·抗微生物作用 | 第22-23页 |
| ·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 第23-24页 |
|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4页 |
| ·降低血压和利尿作用 | 第24-25页 |
| ·降血脂作用 | 第25页 |
|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 | 第25页 |
| ·抗氧化作用 | 第25-26页 |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第26-27页 |
| ·保肝作用 | 第27-28页 |
| ·抗癌作用 | 第28-29页 |
| ·对心脏的作用 | 第29-30页 |
| ·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 第30-31页 |
| ·其它药理作用 | 第31-33页 |
| ·体内过程 | 第33-34页 |
| ·毒性 | 第34-35页 |
| 第二部分 山东黄芩产地加工方法研究 | 第35-59页 |
| 第一节 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35-37页 |
| 1 仪器 | 第35页 |
| 2 试剂 | 第35页 |
| 3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 第二节 黄芩产地加工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37-44页 |
| 1 三种黄酮类成分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7-43页 |
| 2 黄芩药材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 3 黄芩药材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黄芩不同软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44-49页 |
| 1 实验样品 | 第44页 |
| 2 各饮片性状及酶活性检测 | 第44-45页 |
| 3 不同的软化条件切制的饮片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5-47页 |
| 4 不同的软化条件切制的饮片水分、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 5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节 黄芩不同干燥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49-53页 |
| 1 实验样品 | 第49页 |
| 2 各饮片性状及酶活性检测 | 第49-50页 |
| 3 不同干燥方法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 4 不同干燥方法水分,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 5 小结与讨论 | 第52-53页 |
| 第五节 山东黄芩不同药用部位中黄酮类成分的比较研究 | 第53-56页 |
| 1 山东黄芩不同部位中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 2 山东黄芩不同药用部位样品的水分、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54-5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6页 |
| 第六节 建立黄芩饮片产地加工厂的设想 | 第56-59页 |
| 1 黄芩饮片产地鲜加工的可行性分析 | 第56页 |
| 2 黄芩饮片产地加工厂生产和操作规程试想如下 | 第56-57页 |
| 3 建立黄芩饮片产地加工厂的意义 | 第57-59页 |
| 第三部分 黄芩不同炮制品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59-64页 |
| 1 仪器、试药和材料 | 第59页 |
| ·仪器 | 第59页 |
| ·试药 | 第59页 |
| ·材料 | 第5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 ·黄芩样品的准备 | 第59-60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0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0页 |
| ·色谱条件 | 第60页 |
| ·系统适用性实验 | 第60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60-6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63页 |
| 4 讨论 | 第63-64页 |
| 第四部分 山东黄芩不同加工方法指纹图谱研究 | 第64-94页 |
| 1 仪器、试剂和药材 | 第65-66页 |
| ·仪器 | 第65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65-66页 |
| ·供试药材样品 | 第6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66-81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66-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75页 |
|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 第75-80页 |
| ·实验方法确定 | 第80-81页 |
| ·HPLC 指纹图谱时间考察 | 第81页 |
| 3 指纹图谱系统适用性实验 | 第81-86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81-83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83-84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84-86页 |
| 4 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86-90页 |
| ·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 第86-87页 |
| ·共有峰保留时间的比值(Rt) | 第87页 |
| ·共有指纹相对峰面积的比值(Ra) | 第87-89页 |
| ·非共有峰面积 | 第89页 |
| ·相似度的计算结果 | 第89-90页 |
| 5 讨论 | 第90-94页 |
| ·中药指纹图谱是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 第90-92页 |
| ·中药指纹图谱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 第92页 |
|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92-93页 |
|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 第五部分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94-95页 |
| 第六部分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 第95-97页 |
| 第七部分 结语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 附录 | 第107-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论文著作 | 第111-116页 |
| 在校参加课题 | 第116-117页 |
| 详细摘要 | 第117-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