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父母对未成年人的直接侵害 | 第11-23页 |
第一节 家庭暴力 | 第11-21页 |
一、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 | 第11-12页 |
二、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侵害 | 第12-16页 |
三、父母实施家庭暴力的原因 | 第16-21页 |
第二节 遗弃 | 第21-23页 |
一、遗弃发生的原因 | 第21-23页 |
二、遗弃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 第23页 |
第二章 家庭保护缺失下的未成年人被害问题 | 第23-32页 |
第一节 缺失保护的问题家庭 | 第24-27页 |
一、暴力家庭 | 第24-25页 |
二、单亲家庭 | 第25-26页 |
三、两栖家庭 | 第26页 |
四、事业家庭 | 第26-27页 |
五、矛盾家庭 | 第27页 |
六、其他变故家庭 | 第27页 |
第二节 家庭保护缺失下的未成年人及其受害 | 第27-32页 |
一、流浪儿童 | 第28-29页 |
二、留守儿童 | 第29页 |
三、随迁儿童 | 第29-30页 |
四、性受害儿童 | 第30-32页 |
五、逃学、逃夜儿童 | 第32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的被害性及其与父母的关系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被害性分析 | 第33-36页 |
一、未成年人的被害易感性 | 第33-34页 |
二、未成年人的被害倾向性 | 第34-35页 |
三、未成年人的被害诱发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被害性与父母的关系 | 第36-41页 |
一、未成年人被害性形成与父母的关系 | 第36-39页 |
二、未成年人被害性向实际被害转化与父母的关系 | 第39-40页 |
三、父母的保护责任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完善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41-51页 |
第一节 尽快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 第41-45页 |
一、明确相关法律概念 | 第42页 |
二、具体列举父母的监护义务 | 第42-43页 |
三、完善监护权变更制度,增加监护权变更申请的主动性 | 第43-45页 |
第二节 配套制度之建立 | 第45-51页 |
一、建立起监护侵害和失职行为的发现机制 | 第45-46页 |
二、应建立公权力的早期介入程序 | 第46-47页 |
三、建立施害监护人的强制隔离制度和强制矫正制度 | 第47-48页 |
四、建立专门的儿童权益保护机构 | 第48-50页 |
五、建立专项救助基金解决困难家庭中的监护问题 | 第50页 |
六、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提高父母的法制意识和保护技能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