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岸线资源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国内外海岸线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海岸线研究 | 第11-12页 |
·港口岸线规划的研究 | 第12-13页 |
·岸线的分类 | 第13-15页 |
·内河岸线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研究区域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岸线评价研究的主要特点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港口岸线资源评价与适用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9-26页 |
·港口岸线评价与货种码头岸线适用性研究模型的建立原则 | 第19-2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20-24页 |
·指标体系因子的确定 | 第20-21页 |
·评价的模块选择和指标变量的分解 | 第21-23页 |
·指标体系的技术处理 | 第23-24页 |
·港口岸线资源评价模型的构建和评价过程 | 第24-25页 |
·岸线资源硬环境的分级评价和计算 | 第24页 |
·港口岸线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和评价 | 第24-25页 |
·港口岸线资源与货种码头适用性的总体评价水平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港口岸线资源的自然属性评价 | 第26-35页 |
·国内港口泊位和通航条件的聚类分析 | 第27-29页 |
·国内沿海泊位状况的聚类 | 第27-28页 |
·通航条件的聚类 | 第28-29页 |
·自然属性评价因子的分析和处理 | 第29-33页 |
·我国港口的自然条件 | 第29-30页 |
·单项指标的量化 | 第30-31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31-33页 |
·港口岸线的聚类分析 | 第33-35页 |
·系统聚类法 | 第34页 |
·K均值聚类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港口岸线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分析 | 第35-40页 |
·港口岸线的社会经济属性界定 | 第35-36页 |
·模块因子的分析、计算和处理 | 第36-38页 |
·港口主要货种对港口吞吐量增长的贡献率 | 第36页 |
·港口主要货种吞吐量的预测 | 第36-37页 |
·港口现有泊位的现状分析 | 第37页 |
·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 第37页 |
·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 第37-38页 |
·环境因素分析 | 第38页 |
·港口主要货种对港口吞吐量增长的贡献率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连云港港口岸线资源评价研究 | 第40-60页 |
·连云港港口概括 | 第40-42页 |
·连云港港岸线自然属性评价 | 第42-51页 |
·自然属性评价的输入参数 | 第42-46页 |
·聚类分析的输出结果 | 第46-49页 |
·连云港岸线资源的自然属性评价结论 | 第49-51页 |
·连云港岸线社会经济属性分析 | 第51-58页 |
·与港口经济发展的协调 | 第51-57页 |
·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 | 第57页 |
·连云港港口岸线社会经济属性分析结论 | 第57-58页 |
·港口主要岸线的货种码头选择的综合评价 | 第58页 |
·港口岸线的货种码头岸线选择结论 | 第58-60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