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苯直接氨基化和羟基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苯直接氨基化反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氨作为氨基化试剂 | 第15-17页 |
·羟胺作为氨基化试剂 | 第17页 |
·钒作催化剂的苯直接羟基化反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含钒催化剂气相氧化苯制苯酚 | 第19-20页 |
·含钒催化剂催化液相氧化苯制备苯酚 | 第20-21页 |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简介 | 第27-48页 |
·密度泛函方法 | 第27-31页 |
·溶剂化效应方法 | 第31-32页 |
·自然键轨道方法(Natural Bond Orbital, NBO) | 第32页 |
·“分子中的原子”方法(Atom-In-Molecules, AIM) | 第32-36页 |
·原子、键和分子结构的拓扑学定义 | 第33-35页 |
·成键临界点(BCPs)的性质 | 第35-36页 |
·电子局域泛函(Electron Localization Functional, ELF) | 第36-39页 |
·电荷分解分析(Charg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CDA)及扩展的电荷分解分析法(Extended CDA) | 第39-42页 |
·核磁共振(NMR)和顺磁共振谱(EPR)模拟 | 第42-44页 |
·NMR 的计算 | 第42页 |
·核独立化学位移(Nuclear Independent Chemical Shift, NICS)及其在预测芳香性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EPR 谱中g 因子的预测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气相中VO_2~+氧化羟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48-71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计算细节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5页 |
·NH_2O·和·NHOH 自由基复合物的形成 | 第50-54页 |
·VO_2~+ 氧化NH_2O·自由基 | 第54-56页 |
·[VO(OH)(NH_2O)]~+的分子内氧化还原 | 第56-61页 |
·单电子和双电子反应机理的比较 | 第61页 |
·最优反应途径的电子局域泛函(ELF)分析 | 第61-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和注释 | 第66-71页 |
第四章 钒基催化剂作用下羟胺为氨基化试剂的苯直接氨基化制苯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71-105页 |
·引言 | 第71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71-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100页 |
·简单模型催化剂 VO~(2+) | 第73-86页 |
·溶剂水配位的催化剂模型VO(H_2O)_5~(2+) | 第86-92页 |
·醋酸根和水配位的催化剂模型VO(Ac)(H_2O)_3~+ | 第92-96页 |
·三种催化剂模型的比较 | 第96-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和注释 | 第101-105页 |
第五章 钒基催化剂作用下双氧水作氧化剂的苯直接羟基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105-127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4页 |
·三种活性物种的结构 | 第108-109页 |
·单核溶剂配位物种CA1,VO(O_2)(CH_3CN)_4~+ | 第109-113页 |
·双核钒催化剂CA2,(O_2)_2V(μ-O)_2V(0_2)(CH_3CN) | 第113-119页 |
·双核钒催化剂CA_3,(O_2)_2V(μ-O)_2VO (CH_3CN) | 第119-122页 |
·三种催化剂模型的比较 | 第122-124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铑铬双金属催化剂催化膦丁烯氢甲酰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127-168页 |
·引言 | 第127-131页 |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131-1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63页 |
·催化剂的结构 | 第133页 |
·膦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循环 | 第133-159页 |
·区域选择性的起源 | 第159-161页 |
·铬的协同性 | 第161-163页 |
·结论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