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本文的研究路线及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石太客运专线特长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13-27页 |
·工程概况 | 第13-14页 |
·太行山隧道区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14-20页 |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地质构造 | 第14-15页 |
·地层岩性 | 第15-17页 |
·岩溶 | 第17-18页 |
·地表水 | 第18页 |
·地下水 | 第18-19页 |
·隧道区主要井、泉及地表水体 | 第19-20页 |
·南梁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地层岩性 | 第22页 |
·岩溶 | 第22-23页 |
·地表水 | 第23页 |
·地下水 | 第23-24页 |
·隧道区主要井、泉及地表水体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隧道涌水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地质构造 | 第27页 |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围岩级别 | 第28-29页 |
·隧道长度及埋深 | 第29页 |
·地表环境特征 | 第29页 |
·气象条件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基本理论 | 第31-39页 |
·近似方法 | 第31-32页 |
·专业理论方法 | 第32-35页 |
·水均衡法 | 第32页 |
·降水入渗法 | 第32页 |
·地下径流模数法 | 第32-33页 |
·地下水动力学方法 | 第33-34页 |
·其他方法 | 第34-35页 |
·数值法 | 第35页 |
·解析法 | 第35-37页 |
·非线性理论方法 | 第37-38页 |
·随机性数学方法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隧道涌水灾害模糊综合评价 | 第39-48页 |
·隶属度确定方法 | 第39-40页 |
·定量因素确定方法 | 第39页 |
·定性因素确定方法 | 第39-40页 |
·其他方法 | 第40页 |
·影响因素权值的确定 | 第40-45页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1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1-42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42-43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43-44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44页 |
·权值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隧道涌水评价等级及评价矩阵的确定 | 第45-46页 |
·模糊综合评判预测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石太客运专线特长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48-57页 |
·隧道涌水段基本分布情况 | 第48-52页 |
·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52-54页 |
·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 | 第54-55页 |
·预测结果比较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