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8页 |
| 1 绪论 | 第18-3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23页 |
| ·实践背景 | 第18-22页 |
| ·理论背景 | 第22-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3-26页 |
| ·基本问题:企业如何在网络化背景下有效的实现技术创新? | 第23-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 ·总体思路 | 第26-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 ·规范分析 | 第29页 |
| ·模拟研究 | 第29页 |
| ·实证研究 | 第29-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结构安排 | 第32-33页 |
| ·内容简介 | 第33-35页 |
| ·创新点 | 第35-37页 |
| 2 文献述评及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37-75页 |
| ·创新网络 | 第37-52页 |
| ·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 | 第37-42页 |
| ·创新网络的存在意义 | 第42-47页 |
| ·创新网络形成的理论解释 | 第47-52页 |
| ·网络能力 | 第52-66页 |
| ·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 | 第52-55页 |
| ·企业网络能力的理论模型 | 第55-62页 |
| ·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62-66页 |
| ·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 | 第66-69页 |
| ·启示 | 第69-73页 |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73-75页 |
| 3 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75-130页 |
| ·高新技术企业 | 第75-77页 |
| ·创新伙伴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 第77-81页 |
| ·网络特征对行动者影响的相关理论解释 | 第81-85页 |
| ·强联系的优势理论 | 第81-82页 |
| ·弱联系的力量理论 | 第82页 |
| ·关系治理理论 | 第82-83页 |
| ·结构洞理论 | 第83-84页 |
| ·社会网络理论 | 第84-85页 |
| ·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分析 | 第85-88页 |
|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的“质”维度分析 | 第85-87页 |
|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的“量”维度分析 | 第87-88页 |
|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88-100页 |
| ·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假设 | 第89-99页 |
| ·模型构建与说明 | 第99-100页 |
| ·变量选择与测度 | 第100-105页 |
|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 第101页 |
|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 第101-102页 |
| ·控制变量、类别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 第102-105页 |
| ·数据分析 | 第105-117页 |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105-107页 |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107-108页 |
|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108-112页 |
|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 第112-117页 |
| ·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117-126页 |
| ·模型构建与说明 | 第119-120页 |
| ·数据分析 | 第120-126页 |
|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26-130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6-129页 |
| ·启示与讨论 | 第129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29-130页 |
| 4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130-161页 |
| ·网络能力的内在属性 | 第130-133页 |
| ·资源依赖性 | 第130-131页 |
| ·外向性 | 第131-132页 |
| ·整合性 | 第132页 |
| ·自发演化性 | 第132-133页 |
|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解释 | 第133-134页 |
| ·企业能力的竞争优势内生理论 | 第133-134页 |
| ·企业能力之间的关联互补性 | 第134页 |
|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影响的理论解释 | 第134-139页 |
| ·网络关系管理理论 | 第135-136页 |
| ·“适度嵌入性”理论 | 第136-138页 |
| ·跨越关系障碍的能力理论 | 第138页 |
| ·企业能力与资源的动态正反馈机制理论 | 第138-139页 |
| ·关于网络能力与网络特征关系的模拟研究 | 第139-146页 |
| ·实证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146-152页 |
|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的影响 | 第147-150页 |
|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 ·变量选择与测量 | 第152-153页 |
| ·数据分析 | 第153-157页 |
| ·信度分析 | 第153-154页 |
| ·效度分析 | 第154页 |
| ·数据拟合分析 | 第154-157页 |
|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57-161页 |
| ·研究结论 | 第157-159页 |
| ·启示 | 第159-160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60-161页 |
| 5 提升企业网络能力的途径 | 第161-184页 |
| ·影响企业网络能力的主要因素 | 第161-163页 |
| ·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网络能力提升机制分析 | 第163-175页 |
| ·组织学习理论回顾 | 第163-167页 |
| ·组织学习对组织能力的影响 | 第167-170页 |
| ·组织学习提升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 | 第170-175页 |
|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175-176页 |
| ·变量选择与测量 | 第176-178页 |
| ·数据分析 | 第178-182页 |
| ·信度分析 | 第178-180页 |
| ·效度分析 | 第180-181页 |
| ·模型拟合分析结果 | 第181-182页 |
|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82-184页 |
| ·研究结论 | 第182-183页 |
| ·启示 | 第183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83-184页 |
| 6 本文整体研究框架的检验 | 第184-206页 |
| ·本文整体框架的验证性实证分析 | 第184-188页 |
| ·基于本文整体框架的验证性案例分析 | 第188-206页 |
| ·UT斯达康公司的网络化创新案例分析 | 第188-197页 |
| ·浙大网新兰德基于创新网络平台的技术创新策略案例分析 | 第197-20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206-216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206-21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12-216页 |
| ·研究不足 | 第212-214页 |
| ·研究展望 | 第214-2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6-232页 |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232-234页 |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234-243页 |
| 附录3 (模拟网络关系形成的程序) | 第243-24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249-250页 |
| 致谢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