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角度的选择 | 第10-11页 |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3页 |
1、时段选择 | 第11-12页 |
2、地域选择 | 第12-13页 |
三、相关研究成果辑录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渊源:西周以前海岱地区聚落形态演进综述 | 第17-30页 |
一、大汶口文化后期 | 第18-20页 |
二、龙山文化时期 | 第20-27页 |
1、国家的形成 | 第20-21页 |
2、早期城市 | 第21-24页 |
3、“城市国家”聚落形态 | 第24-25页 |
4、聚落单位之间的关系 | 第25-27页 |
三、岳石文化时期 | 第27-28页 |
四、商文化时期 | 第28-29页 |
五、聚落形态演变之可能模式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两周时期齐国聚落形态之演进 | 第30-55页 |
一、齐国地域范围的变迁综述 | 第30-36页 |
1、西周初期齐国的地域范围 | 第30-31页 |
2、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齐国地域范围的变迁 | 第31-35页 |
3、战国中、晚期齐国的地域范围 | 第35-36页 |
二、西周早期的齐国聚落形态 | 第36-44页 |
1、“营丘”地望考 | 第36-43页 |
2、西周早期“营丘”之聚落形态 | 第43-44页 |
三、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齐国聚落形态 | 第44-51页 |
1、“临淄”大城的建造年代及建造者 | 第45-46页 |
2、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临淄”大城的遗存状况 | 第46-48页 |
3、“临淄”大城统一营建过程中的范围和规模问题 | 第48-51页 |
四、战国中、晚期的齐国聚落形态 | 第51-53页 |
五、齐国聚落形态的演进模式 | 第53-55页 |
第三章 两周时期鲁国聚落形态之演进 | 第55-72页 |
一、鲁国地域范围的变迁综述 | 第55-57页 |
二、西周早、中期的鲁曲阜聚落形态 | 第57-63页 |
1、正式定都“曲阜”的时间及地望 | 第57-58页 |
2、“曲阜”的地理位置 | 第58-60页 |
3、西周早、中期“曲阜”的遗存状况 | 第60-61页 |
4、小结 | 第61-63页 |
三、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鲁曲阜聚落形态 | 第63-69页 |
1、“曲阜”城垣的营建年代 | 第63-64页 |
2、“曲阜”统一营建过程中的相关遗存 | 第64-66页 |
3、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城内的其他相关遗存 | 第66-68页 |
4、小结 | 第68-69页 |
四、战国时期的鲁曲阜聚落形态 | 第69-70页 |
五、鲁曲阜聚落形态的演进模式 | 第70-72页 |
第四章 两周时期聚落形态的人口测算和社会关系问题 | 第72-92页 |
一、两周时期齐鲁两国人口测算问题 | 第72-82页 |
1、人口测算的方法 | 第72-73页 |
2、齐国人口规模估测 | 第73-78页 |
3、鲁国人口规模估测 | 第78-79页 |
4、战国时期华夏地区人口总数估测 | 第79-82页 |
二、两周时期聚落形态的社会关系问题 | 第82-92页 |
1、天人关系 | 第82-84页 |
2、人地关系 | 第84-89页 |
3、人人关系 | 第89-92页 |
第五章 齐鲁两国聚落形态之比较 | 第92-95页 |
一、演变模式的比较 | 第92-93页 |
二、社会关系的比较 | 第93-95页 |
第六章 聚落形态中不同聚落单位之间的关系 | 第95-102页 |
一、西周早期诸侯国的“国野”(“都鄙”)之制 | 第95-97页 |
1、“国”与“野” | 第95-96页 |
2、“国”与“野”的居民构成 | 第96-97页 |
二、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都”和“采邑”二级结构 | 第97-98页 |
1、“国都”和“采邑”的二级结构 | 第97页 |
2、“大都耦国”现象 | 第97-98页 |
三、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三级结构城镇体系 | 第98-102页 |
1、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城市 | 第98-99页 |
2、行政战略中心城市 | 第99-100页 |
3、三级结构城镇体系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传承:秦汉国家聚落形态 | 第102-107页 |
一、郡县制的缘起 | 第102-104页 |
1、县的出现及其特点和规模 | 第102-103页 |
2、郡的出现及其特点和规模 | 第103页 |
3、郡县合一 | 第103-104页 |
二、秦统一后海岱地区的郡县设置 | 第104页 |
三、汉初最终形成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度 | 第104-105页 |
四、秦汉郡县制度的特点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图片索引 | 第112-113页 |
表格索引 | 第113-114页 |
后记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