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离婚后的亲权行使制度概述 | 第10-25页 |
| 一、亲权制度的涵义 | 第10-11页 |
| 二、离婚后亲权行使制度的涵义 | 第11-19页 |
| (一) 离婚后亲权行使制度的含义 | 第11-13页 |
| (二) 离婚后亲权行使制度的内容 | 第13-18页 |
| (三) 离婚后亲权行使与监护制度的关系 | 第18-19页 |
| 三、离婚后亲权行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一)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 第19-20页 |
| (二) 从法哲学的角度分析 | 第20-21页 |
| (三) 从人权的角度分析 | 第21-22页 |
| 四、离婚后亲权行使的基本原则 | 第22-25页 |
| (一)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 第22-23页 |
| (二) 男女平等原则 | 第23-24页 |
| (三)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 第24-25页 |
| 第二部分 离婚后的亲权行使制度之比较研究 | 第25-36页 |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制度评析 | 第25-27页 |
| (一) 德国的制度评析 | 第25-26页 |
| (二) 法国的制度评析 | 第26-27页 |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制度评析 | 第27-31页 |
| (一) 英国的制度评析 | 第27-29页 |
| (二) 美国的制度评析 | 第29-31页 |
| 三、港澳台地区的制度评析 | 第31-34页 |
| (一) 台湾地区的制度评析 | 第31-32页 |
| (二) 香港地区的制度评析 | 第32-33页 |
| (三) 澳门地区的制度评析 | 第33-34页 |
| 四、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部分 我国大陆地区相关制度评析及其完善 | 第36-51页 |
| 一、我国离婚后亲权行使的规定 | 第36-37页 |
| 二、我国的规定评析 | 第37-41页 |
| (一) 立法体系混乱 | 第37-38页 |
| (二) 具体规定之间相互矛盾,不具有操作性 | 第38-39页 |
| (三) 没有将子女的利益放在首位加以考虑,实际中甚至有“为父母利益”的趋势 | 第39-41页 |
| (四) 有关抚养的规定陈旧 | 第41页 |
| 三、我国离婚后亲权行使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1-51页 |
| (一) 立法体系上应当区分亲权与监护,离婚后的亲权行使制度采用共同亲权主义 | 第43-45页 |
| (二) 确定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为离婚后亲权行使的最高标准 | 第45-47页 |
| (三) 离婚后的亲权行使增加父母与子女保持联系的权利,探望权主体适当扩大 | 第47-48页 |
| (四) 抚养中的照顾义务与物质供养义务分离 | 第48-49页 |
| (五) 规定滥用亲权的法律后果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书目 | 第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