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胁迫下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生态恢复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我国低山丘陵区的生态学特点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环境敏感区 | 第11-12页 |
| ·生态敏感区 | 第12-13页 |
| ·广义生态敏感区 | 第13-14页 |
|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特征 | 第14-15页 |
| ·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国内外土壤侵蚀与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土壤侵蚀与生态恢复 | 第23-24页 |
| ·结语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绪论 | 第25-28页 |
| ·立题依据 | 第25页 |
| ·研究手段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方法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 | 第28-34页 |
| ·研究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 | 第28-33页 |
| ·地理位置 | 第28-29页 |
| ·地形地貌 | 第29页 |
| ·土壤 | 第29-31页 |
| ·气象、水文 | 第31-32页 |
| ·土地资源 | 第32-33页 |
| ·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第34-44页 |
|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 第34-39页 |
| ·遥感(remote sensing) | 第34-35页 |
| ·运用遥感技术编制土壤侵蚀图的机理 | 第35页 |
|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 ·数据处理平台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39页 |
| ·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 ·不同地面覆盖下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 第39页 |
| ·土壤侵蚀分布的区域差异 | 第39-40页 |
| ·土壤侵蚀遥感动态监测 | 第40-44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 | 第44-59页 |
| ·生态敏感性 | 第44页 |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4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程序 | 第44-46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4-45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 第45-4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 | 第46-4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 第46-48页 |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8-54页 |
| ·权重方法的确定 | 第48-50页 |
| ·评价等级方法确定 | 第50-54页 |
| ·评价结果 | 第54-59页 |
| ·权重的确定及等级划分 | 第54-56页 |
| ·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 | 第56页 |
| ·评价结果 | 第56-59页 |
| 第六章 基于土壤侵蚀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 | 第59-68页 |
| ·研究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59-60页 |
| ·研究区基于土壤侵蚀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 | 第60-68页 |
| ·政策措施 | 第60-61页 |
| ·配套措施 | 第61-6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讨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8页 |